美林美银经济学家表示中国高铁项目建设速度放缓利于可持续发展;电力配给措施主要基于供应及价格管制两方面的原因。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5月3日撰文称,《经济观察报》报道中国在“保在建、上必须、重配套”的发展思路下,有些计划内的高铁项目将被停止。而铁道部在经过几天研讨后,对于2011年的基本建设投资也基本达成一致:缩水2000多亿左右,即从年初计划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减少为4000多亿。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就此发表评论称,铁道部此举希望能放缓高铁项目建设的速度,并且令高铁项目变得更加实惠。众多高铁建设项目原材料供应商肯定会出现强烈反应,然而投资者则更关心另外一些事情。我只强调其中两点:一,中国的高铁项目建设速度增长过快(2011年第一季度为46.0%,2012年为12.5%),因此现在适当降低高铁建设速度对于持续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二,无须为铁道部1.8万亿人民币的债务担忧。我们当然会关心财政收益,然而与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以及持有的巨额低收益美元债券相比,这1.8万亿人民币债务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更该认识到高铁系统将会给人口密集的中国带来更多便利。
另一则消息,《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湖南、河北、浙江、江苏和江西等地开始在工业生产中实施电力配给措施。江西钢铁生产企业被告知缩减10%的电力供应,这将导致钢铁产量下降5%。江苏宁波钢铁企业或将从6月中旬开始减产。很多钢铁企业转向柴油发电,这一需求推高了柴油价格。
陆挺评论称,中国目前的电力配给措施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力供应能力不足,二是价格管制下电力企业的损失。2011年第一季度电力输出增长12.1%, 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11.8%,2010年第四季度增长6.2%,然而电力供应能力2010年增长10.1%。电力需求与供应之间存在较大缺口。此前,2002至2005年间,中国电力供应与需求存在重大不平衡。对于中国的管理机构来说,要调节这种供需矛盾,要么增加电力供应,要么削减某些电力密集型企业的用电。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