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金融超市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商城
伯南克参院证词要点 量化宽松收益大过代价
 

  北京时间2月27日凌晨消息,稍早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向参院银行委员会提供证词,阐述过去半年来联储的货币政策。以下是伯南克证词要点,他依然认为有必要维持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好处要大过可能付出的代价。

  关于当前经济状况

  自2012年中上一次向参院作证以来,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小幅且不均衡的增长。去年第四季实际GDP的增速几乎降至零并不意味着复苏的停滞,这基本上与天气、波动较大开支类别的暂时性下降等因素有关。有资料表明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已开始再度升温。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在逐步改善。去年7月以来,非农支薪人数月均增加17.5万,失业率已下降0.3个百分点至7.9%。但是,就业市场依然整体疲软,失业率明显高于较长时期内的正常水平。高失业率的代价是严重的,不仅对失业者及其家庭,美国经济的活力和生产潜力也将受害。政府收入将因此减少,开支将增加,导致更大的赤字和背负更高债务。

  近期汽油价格的上涨影响了家庭预算,但美国的整体通胀依然低下。2012下半年,美国个人消费开支价格指数的年化增长率为1-1.5%,与上半年基本一致。过去几年的较长期通胀预期在狭窄区间波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中期通胀率将达到或低于2%的目标值。

  关于货币政策

  失业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和通胀低下要求美联储推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常情况下,这可以通过降息来实现,但2008年12月以来基准利率已降至接近零的水平,联储不得不启动其他政策工具。

  美联储的替代性工具可以分为两个范畴:1.对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期发展轨迹作出指引。美联储在这方面的指引也在与时俱进,首先是设定一个具体的日历期限,然后是2012年12月会议将超低利率政策与“只要失业率高于6.5%,未来1-2年通胀预期较2%的长期目标高出不到0.5个百分点,较长期通胀预期依然锚定在2%以下”挂钩。

  2.第二类非传统的政策工具是大规模采购较长期证券。与第一类工具一样,这也是为了压低较长期利率来支持经济增长。2008年末以来联储已启动多轮资产采购。去年9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2月宣布从2013年1月起每月采购450亿美元较长期国债。联储将继续采购资产直到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前景显著改善为止。

  美联储在确定资产采购额度、速度和构成的过程中持续考量采购的效率和代价。在目前经济环境下,资产采购以及更普遍宽松政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几方面的潜在代价和风险,美联储将予以密切关注。风险之一,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增长可能导致公众对到时候如何平稳退出的担心。但是,联储对自己拥有的必要紧缩工具抱有信心。此外,目前的通胀风险不显著。

  另一个美联储高度关注的潜在风险是,长期维持低利率可能破坏金融稳定。长期低利率可能鼓励过度冒险,持续密切关注这方面的动向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并不认为某些金融市场冒险性增强的潜在代价超过了经济更强劲复苏和就业更快速增长的可能收益。

  关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不能完全负起确保经济更快恢复健康的责任,近期和长期的经济表现还非常依赖财政政策的进展。国会和政府面临的挑战是保持联邦预算的长期可持续,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稳定,而不是妨碍目前经济的复苏。

  近来在削减未来几年联邦预算赤字上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2015财年联邦赤字对GDP之比将从去年的7%降至2.5%,预计在当前10年剩余的多数时段内,联邦公共债务(包括美联储持有的债务)对GDP之比将维持在约75%的水平。

  近来削减赤字的努力集中在近期预算的调整上,可能对经济复苏产生重大阻力。如果3月1日自动减支启动,依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计,将导致今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解决较长期财政不平衡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国会和政府应考虑不采用大幅负担压在近期的自动减支,转而采用近期内更逐步削减赤字,而较长期更显著减赤的政策。这样的做法可能减少近期内复苏所面临的财政阻力,同时可更有效地解决较长期联邦预算失衡的问题。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和讯网 2013-02-27)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Article
·伯南克今晚证词将引导黄金走向
·美联储内部对QE仍存分歧下周伯南克证词定乾坤
·伯南克称美国经济距离全面复苏尚远
·伯南克曾严重低估金融危机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