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8日 16:37 “打通民间资本的进入渠道喊了若干年,‘玻璃门’、‘弹簧门’仍存在,必须深化改革……”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市领导与港澳委员、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座谈会上,市长王安顺表示,北京将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制定“负面清单”,不在清单上的都可依法依规自己决定是否进入。 座谈会是围绕投资体制和营造发展环境问题进行的。王安顺说,北京近年发展较快,需要钱的地方很多,同时也要考虑“有了钱怎么用好”。 污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三年内两项投资预计为848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底,北京还要开通200公里地铁,再加上棚户区改造,这两项也要投入将近7000亿元人民币。王安顺还提到,北京要进行首都第二机场配套建设,包括轨道交通、临空经济区建设等,资金投入恐怕要超过机场投资的几倍。 王安顺说,这些资金需求光靠政府很难满足,必须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向市场要资金,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王安顺表示,除了治理大气污染之外,北京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以及教育、卫生、养老等新型服务领域方面,都欢迎社会资金进入,这里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投资机会,“这对在座各位是信息,也是商机。” 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等一些大型公益项目,其他领域都可以向市场开放。一律由企业自主依法依规自己决策,政府不再行使审批权。北京市将制定“负面清单”,清理审批制度,凡是市场能够承担的都由市场自主选择,下决心打破行业壁垒。 早在2005年,北京就通过了《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2013年,北京试点将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镇域供热等6个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王安顺表示,今年放开领域将从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到教育、医疗等领域,同时还将完善投资运营和回报的补偿机制。 “单赢的事情是不可持续的”,王安顺说,北京将依据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回报机制,让企业进得来的同时,还能有利可图,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X133
|
|
|
|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1-18)
|
【关闭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