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超过30%。汇率形成机制经过九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特别是在进入2014年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正式步入双向波动的“元年”。可以预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仍在不断前行,在这一过程中,央行干预将逐步减少,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将更多的向市场端转移。
汇改九年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72%
2005年7月21日,央行正式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
汇改之后,人民币兑美元等货币中间价是按照上一工作日的收盘价确定。自2006年起,央行将中间价形成机制改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2014年3月17日起,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汇改九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图清晰的显示出人民币升值的过程。除了美国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外,在人民币汇改重启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也一直保持升势。
2006年5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告别“8”字头进入“7”时代。此后,人民币兑美元开始加速升值。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首度升“破7”。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扩大至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兑美元双边名义汇率波动幅度开始收窄,人民币基本保持在1美元兑6.82~6.84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人民币重新回到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2010年6月19日,人民币重启汇率改革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结束横盘。
随着市场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和升值速度也出现明显不同。比如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全年出现先强后弱的走势,但全年升值幅度只有0.25%。而从2013年3月底开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展开一波强劲的升值行情,6月17日中间价曾创下6.1598的汇改以来新高,整个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3.09%。在人民币强势升值的背景下,市场一致预期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升破6.0大关。而在2014年年初,市场走势也似乎在印证着这种预期。2014年1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盘中报6.0406,距离6.0关口近在咫尺,这也是即期汇率盘中历史新高。而此后,人民币汇率走势令人“大跌眼镜”。
从2月开始,人民币汇率一路走低,大幅回调。4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盘中最低达6.2676,创2012年10月16日以来的最低点,同时也是2014年年内的最低点。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最大贬值幅度一度达3.41%,将去年的升值幅度一笔勾销。
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截至2014年7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72%。
而由于在2006年之前,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是按照上一工作日确定的,那么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累计升值幅度为30.64%。
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4.03,自2005年5月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上涨34.17%。
汇改九年 人民币实现双向波动央行减少干预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已经过去九年的时间,可以看到的是,九年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断完善,市场供求因素对汇率的决定性影响已经明显提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不断加大,单边升值预期被打破。特别是进入2014年以来,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在这之后,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几乎每日都会突破1%的波动区间,最大波幅达到1.78%。因此,2014年也被市场视为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元年”。
外汇分析师刘东亮认为,汇率初步具备了能够对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功能。同时他也提到,在人民币走出去与国际化战略的显著推进,在国际贸易与结算体系中所占份额的不断上升,以及多个离岸市场的建立,使得人民币正接近“24小时全球交易”。
央行对外汇市场常态干预的减少,则是对汇率市场化更加重要的。市场力量进一步主宰人民币汇率。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央行减少外汇干预的条件至少包括:一是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呈现宽幅波动;二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进一步推进,外汇市场的供求更为受到更少政策限制。央行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汇率的波动将更加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减少外汇干预后,人民币波动性将会进一步提高,实质上就意味着汇率灵活性增强。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仍待加强 年内仍有升值空间
在经历了九年的市场化探索后,人民币汇率改革仍然还有功课要做。刘东亮坦言,目前这种双向波动仍是非常初级的,波动率仍然较低,真正的双向波动仍有待市场力量的进一步加强。人民币早在去年应当就已接近均衡汇率,均衡汇率将会随着中国的国际收支、宏观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自我调整,因此很难精确给出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价格,真正的均衡汇率只有在完全由市场决定汇率后,由各方参与力量在波动中逐渐去发现。预计人民币汇率将会经历从“强当局+弱市场”到“弱当局+强市场”的转变,目前正处在“强当局+弱市场”的阶段。在有管理可控的前提下,培育市场力量,更多的将定价权向市场端转移,应是下一步汇改的重要目标。
谢亚轩则表示,参考美元等货币的经验,每日4%的波幅已经完全满足了汇率浮动的需要。目前看,要保持现有的改革成果需要在一些配套措施上实现进一步的改革,例如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加市场化的形成机制等方面。
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0.91%,即期汇率贬值幅度达到2.44%。在经历双向波动后,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也逐渐增多。随着人民币单边走势的结束,市场预期也开始有所分化。判断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由简单变为多样性。
当前中国经济有企稳回升的迹象,但压力仍不可忽视。全球经济也正处于缓慢复苏的阶段。
综合国内外因素分析,刘东亮预计,人民币汇率在2014年更可能在6.0到6.3这样一个区间内波动,上半年贬值压力大一些,下半年升值压力可能在某些阶段更为显著。
谢亚轩表示,人民币整体的升值周期尚未结束,从境内外利差的角度而言,年内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但由于国内经济企稳的基础尚不够巩固,预计升值只是温和的,年底落在6.05-6.10的概率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