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华尔街的“空格子”
 

  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纽约华尔街显得实在有些冷清。大约是冬季的缘故,时间又接近黄昏,天阴沉沉的。冷风吹来,似乎还在诉说2008年危机爆发时那令人恐慌万分的往事。

  我到过美国许多次,也到过华尔街许多次,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来参观一下华尔街金融博物馆。这次到美国公务的空隙,纽约的同事问我想到哪里转转,我脱口而出,华尔街金融博物馆。美国这次号称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我们这些国外同行的心里,有震惊、感慨、思虑等等复杂的情绪,我想看看,美国人自己弄的金融博物馆,究竟如何叙述美国金融行业的过去,又如何或隐或明地暗示其可能的未来。

  那天是2009年12月3日。

  美国人的“金融祖宗”

  华尔街金融博物馆的面积不大,但若是仔细看下来,一天的时间恐怕是不够的。和美国其他的博物馆有些类似,这家博物馆也没有明确的“编年史”式的编排,你用不着从某个历史的元年,一直参观到历史的今天。这也好,我们就随心所欲地在那里“东张西望”了。

  美国建国的历史不长,金融史当然也不可能“悠久”。恰恰是这并不悠久的金融史,由于其辉煌而让美国人在世界金融史上占有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世界金融历史值得我们多看两眼的,就是在美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在这个位于世界金融中心之国之金融中心区域的金融博物馆里,我们能看到哪些入眼就难忘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呢?

  首先当然是美国人的“金融祖宗”,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汉部长对于美国伟大的贡献,在于他设计和建造了整个美国财政、税收、银行和海关等关联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基本制度体系。看看当今的美联储、大大小小的各类金融机构,看看美国国债、美元钞票,还有那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产品,再看看这个博物馆外面的华尔街,只要想起它们的过去,美国人应当马上就会想到汉部长的功劳而敬意骤起,尽管汉部长缔造这些基础之时,历尽千辛万苦,还备受多方指责和激烈的利益冲突。就在这不大的博物馆里,专门有一个小小的圆形房间属于专门介绍汉部长的,可见美国人显然也是重视“敬祖”的。

  让人最是玩味颇久的,乃后人对汉密尔顿的评价,“He died as he lived,fearless and noble (他虽死犹生,无畏而高贵)”。可不嘛,从庄严宏大的美国中央银行大楼,到小巧便携的美元硬币,汉部长就再生在这样的存在物上,更再生在美国人的心中,尽管他死于一次在后人看来毫无意义的悲情决斗。

  美元的“被迫”出现

  美元的出现是世界金融史上的重大事项。但是,熟悉美国金融史的人都知道,美元面世,其实是由19世纪60年代那场美国国内战争“被迫”造成的。这种被称为“绿背”的纸币,当时的确部分地满足了战争的需要。由于不能兑换为金属货币,结果,它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人不得不严格控制其发行,硬是将它拉回到了与“金银本位”严格挂钩的轨道上来。美元保持与黄金和白银之间这样那样的直接兑换关系,一直持续到了100多年后的1971年。

  在金融博物馆里,有大量美国历史上发行过的纸币样本,当然少不得这种当时无可奈何地发行,却之后让美国人受益无穷的“绿背”纸币。我和几位同事较长时间地在那些样本货币区域留连,一面欣赏那些印制精致的纸本货币和铸造完美的金属硬币,一面逆史而上地回顾美国那块土地上最早的纸币发行源头——还在美洲殖民地时期,大约应当是在17世纪后期,那里就有了不兑换的纸币出现。当然,这些纸币由于不能兑现,大多是受到抵制的,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不知是不是时间不多,没有看得仔细的缘故,我没有在美国货币样本区域里看到博物馆对于美元货币历史的评价。或许,通过货币样本展示美国货币历史本身,美国人就已经给出了评论意见: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制货币,其实只是一种承诺或担保,它们承诺或担保持有者,能够使用它们来得到想要的商品或劳务;纸币代表经济价值,但它们本身并不是经济价值。那么,支持它们有经济价值的是什么东西?当然是发行者的信誉。发行者的信誉又来自何方?说到底来自于发行者具有的经济实力。想想美元的历史,美国人从来就没有将美元本身当做过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而是关注它能不能兑换到它所代表的金银货币,或是能不能交换到足够量的商品或劳务。如果不能,美国人就毫不手软地废止它、控制它或是改造它。美国人的“务实”,在货币问题上,一直就“务”在实实在在的金银和商品劳务之上。

  “特里芬悖论”与“尼克松震荡”

  历史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美元成为了可固定兑换黄金的国际货币。没有多久,美元与黄金货币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出现了矛盾。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美元自然而然地会被他国储备起来备用;作为美国的国家货币,美元则应当与美国自身的黄金储备量或是美国的商品劳务量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其实际的可兑换,进而保证美元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稳定。在其他国家储备美元的情况下,美国发行美元的数量,就必须考虑到他国储备美元这一特殊因素的出现。恰恰是这一因素具有完全的不确定性,这让美元的发行数量不再能够与黄金保持稳定的价值联系,更难以保证美元与美国的商品劳务形成稳定的价值关系,矛盾就这样出现了:如果要保持美元的价值稳定,美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如果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它的价值就无法稳定。这个被称为“特里芬悖论”的矛盾,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既定的格局下,由于稳定美元价值非常地困难,特别是相对于市场变化它代表的实际经济价值容易出现下降,结果造成了他国将储备的美元兑换为黄金的特殊现象,美国黄金大量外流,以至于美国人不得不在1971年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是史上所称的“尼克松震荡”。

  美元脱离了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但并没有脱离它与美国经济实力的关联。换言之,支持美元价值虽然没有了黄金的力量,还有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力量。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元由于经济支持力量的强大,它还是国际货币便有历史的真实,又有逻辑的天然。只要持有美元能够随意地购买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并且持有者认为这样的购买在经济上是“合算的”,美元就不会退出国际货币舞台。然而,这个不可直接兑换为黄金的国际货币美元,却有点让世界误解了它的真实价值所在,许多国家真将美元或是相当于美元的美国国债等美元金融资产,当成了真实经济价值本身来储备。许多国家大量储备美元或是美元金融资产,就证实了我们这里关于美元误解的判断。结果是,这次涉及美国的巨大金融危机一来,美元和美元金融资产价值跳水,持有者损失重大。那些用实实在在商品和劳务换得的美元和美元金融资产,在一夜之间就打了水漂,世界他国的痛心者有之,思考者有之,为未来世界货币谋划者则是再次语出惊人——要创造出超主权的国际货币来。

  如果说,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世界最大的收获,我想,应当莫过于对美元货币误解的完全消失。即使世界不可能一下子“创造”出超主权的国际货币来,美元还会有它存在的历史必要,但是,世界货币的格局也会由此发生重大改变了。

  美国国债甚至于不是美国人之债

  说到美国的金融史,当然不能不说到美国的政府债务历史。在这个金融博物馆里,我没有看到这方面独立专门的介绍。这是非常好理解的。因为美国的金融史,几乎所有的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债务问题,独立出来介绍就是一部美国金融史。或者说,美国金融史不独立出政府债务来介绍,那也就是一部美国政府债务史。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就发行国债来支持战争。这些债务的相当部分,后来成为了美国独立之后联邦政府债务的一部分。

  从当今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来看,几百年过去了,美国政府仍然欠着巨额的债务。不仅欠着当今债权人的,还欠着历史债权人的;不仅欠着美国人自己的,也欠着世界他国他人的。这种格局表明,只要美国政府的债务存在,那么,不是由美国人交税来偿还,就是由世界他国他人来承受偿还之责,美国政府实际上只是花钱的主。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形式上看,是以新债还旧债,其实是永远不还债,以至于经济理论界形成了一个不是理论共识的实际共识:“国债不是债,美国国债甚至于不是美国人之债。”是啊,既非债,何言还债乎?

  美国的“金融危机墙”

  金融博物馆里的“金融危机墙”是新建的。它用一条股票指数线,“编年史”方式地串起了美国起起伏伏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历史。整体上看,这条线是由低往高走的,但一个一个阶段地看,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次暴跌和复苏,当然也有暴涨,由此可见清晰不过的某种经济周期的特性。特别是暴跌和暴涨,关联的不是战争,就是近期美国的“创新”,直到这次带来全球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那条粗大醒目的走势线,加上配置的图片和解说,生动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走势,就是美国人“折腾”出来的。对外“折腾”常常关联战争,对内“折腾”则关联各种各样的“创新”,包括从虚无的概念里“创新”出价值来的“金融创新”,次贷就是最生动的一例。

  次贷的故事是这样讲的:你不要有收入来源保障,就可以从银行贷款买房;房价只涨不跌,出售住房还银行贷款,并且还可赚得更多;你再到银行贷款买房,又再得住房还赚取更多的钱。以前,我对于“美国梦”的理解,一直局限在“人的充分自由和平等”定位上,真没有想到这个“美国梦”,还有“空手套白狼”的另一层含义。

  尽管美国发生了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灾难的巨大金融危机,但美国人“空手套白狼”的梦想,可以说,还是部分地实现了。因为有一部分“外国白狼”进入了美国人的梦乡而被深深地“套牢”了。这些“外国白狼”购买了与美国次贷关联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其他美国金融资产,虽然没有帮助美国人完整地圆了这个梦,至少也让美国人“梦”得久了些许时日。就在这个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商品的展示,联想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这里的展示竟是如此的富于喜剧效果。我和同事开心一笑之后,马上就陷入了不尽的思考中。

  华尔街,空格子,资产泡沫

  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品种是非常之多的。但归结下来,也就那么几种。在金融博物馆里,交易的产品被安放在一面由有机玻璃制作成的展示柜里,每个产品品种占据一个小小的格子,看起来非常直观醒目。从大类看,大体有四类,即有矿产品、金属产品、农产品和金融产品。在前三类里,每个格子里都有一种产品,如金属产品里的铜、铝、锌,又如农产品里的大豆、玉米等,唯独在金融产品里,只有几张孤苦伶仃的美元纸币,其他的透明的有机玻璃格子时,都是空空的,与其他大类的产品形成鲜明的对照。金融产品,它们究竟是什么?

  看看这些空格子,金融产品就是纸制的货币,还有空空格子里面的空气而已。原来,所谓的金融产品,其实就是人们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一个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具体数量化到美元的数字,如几亿美元或是几十亿美元等等的“XX金融产品”或“XX金融资产”。因此,在金融博物馆里,金融产品当然只有美元和那空空的格子了。这如同漆黑夜晚里的一道电光,让我们一下子看清了金融产品的真实面目——原来它们自身什么都不是,只是当且仅当它们关联到货币之时,它们才是能够交易起来的“产品”。由此上溯到美元这样的纸币,它们自身也什么都不是,只是当且仅当它们代表着实实在在的商品和劳务,或是代表着经济实力之时,美元才有价值。如果说,金融产品远离了实体经济,特别是离得越来越远,远到只能命名为“金融衍生产品”时,它们回归到美元都需要耗费长长的路程,那么,它们就如同博物馆里离美元越来越远的空格子,时刻都可能成为纯粹的空气,甚至于连空气都虚无得缥也不缥缈。经济理论界经常用“资产泡沫”来描绘名义资产大大高于实际资产,也就是资产大大贬值的情形,看看这些空格子,它们展示的不仅仅是金融产品的内涵,更是“资产泡沫”破灭后的真实世界!

  突然地,我好像真正深刻地理解了金融,更好像真正深刻地理解了金融危机。这座不大却内容丰富的金融博物馆,除了这几个空格子,里面的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就是这几个空空如也的格子,真诚坦白地告诉了我们美国人对于金融的理解,告诉了我们美国金融历史起伏跌宕的原因,更是隐含了美国金融发展,应当说是世界金融发展的未来趋势。这就是,金融不过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市场活动,它只有回归到依托实体经济之上来,有秩序、有限度、有节奏地发展,才能保证其平稳顺畅。否则,就将引发连绵不尽的、越来越大的金融危机,直到世界毁灭,也毁灭金融自身。

  走出博物馆,已经夜色。华尔街闪动起了昏暗的灯光。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我脑海里“空格子”的印记,怎么也挥不去。就在一闪念之间,华尔街两旁大楼一个个的窗户,瞬间就成了一个个“空格子”。

  (作者:陈彩虹)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当代金融家 2010-04-19)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