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发展委员会改革会议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的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投票权转移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体现了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的要求,是迈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重要步骤,但是这和第三世界国家应有的地位还有距离。
第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三世界原指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表示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现在,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不管它们属于哪种意识形态,这些国家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
在帝国主义时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外扩张、侵略,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第三世界国家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曾经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的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的历史任务。共同的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使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
金融殖民成为新殖民形式
纵观全球经济、金融的现状,金融殖民主义已经渐次成型,和过去赤裸裸的对别国主权和领土进行掠夺的殖民主义形式不同,本质仍然是占有和极度的利己主义。金融殖民以隐蔽或者公开活动的金融大鳄、超级资本家、超级买办为主力,疯狂蚕食他国财富,第三世界国家就成为其主要猎物。
美国以其超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支撑了美国的金融殖民活动,金融殖民的两个支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逐渐地放弃了实体经济转而生产美元,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通过滥发美元等隐性财富来攫取现实的物质财富。占领金融制高点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可以令其处于世界经济的高端,不动声色地、合理合法地通过现行的体制、规则来掠夺全球的财富。
第三世界国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回顾近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从1994年的墨西哥“龙舌兰效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2000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到2002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受到危机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危机的直接因素是对国家货币的投机行为而导致资本的急剧外流,而资本外流的目的地就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2007年的金融危机有些特别,爆发在世界经济的腹地,特别是北美、西欧和中欧地区。现在资本为寻找安全之地,外逃到了过去认为并不安全的国家,如印度、中国和巴西等。由于资本流入的规模之大,迫使这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削减对资本不适时流入的刺激政策。因为大批外来的资本将会导致本币升值,一旦这种安全性不可持续或者在其他地方出现更加有利可图的金融机会,这些资本就会在短时间里逃之夭夭,引发金融危机。
世界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当前的国际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呈现出衰弱态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特别是中国的工业产品大批涌入全球市场;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储备经历了由缓慢到迅速的积累过程,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公共债务达到了顶峰;第三世界国家间资本流动增加,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关系中,中国占据了前所未有的分量。
世界的金融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方国家现在正在脱离金融全球化,并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以加强自我保护,拉美的一批国家正在为建立新的地区性多边机构打下基础。2007年12月开始,南方银行正式启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和委内瑞拉作为主要参与者,希望借此资助地区一体化进程,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计划。玻利维亚、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还提出要建立“美洲玻利瓦尔替代方案银行”。
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许多战略要地,无论从经济、贸易还是军事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产业升级在不断推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品需求剧减,中国需要开拓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并购买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第三世界金融机构的设立可以帮助第三世界的国家逐渐摆脱金融殖民,并通过对外投资和援助,谋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建“第三世界”银行的可行性
2007年底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4.6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不及其1/3,现在发展中国家使用外汇储备的途径无非是购买美国国债,提前清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一些私人银行之间的债务,以及成立主权财富基金等。购买美国国债这一保守且并不合理的政策正在遇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总额大约在2万亿美元左右。
第三世界国家间的贷款迅速增加,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南非的银行正在越来越多地给予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或企业贷款,中国的银行给予非洲的贷款也在迅速增长。2004年至2006年,中国的银行总共向发展中国家贷款20亿美元,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印度、南非和巴西也正在寻找原材料并推进银行贷款的增加,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并寻找向其他发展中国家销售其产品和服务的途径。
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数字显示,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特别是国内债务正在迅速增加。1998年,国内公共债务和外债持平,到了2006年国内公共债务是外债的3倍。如果把公债计算在内,发展中国家每年要偿还的内债和外债总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私人企业负债比例也在逐渐增加,从2004年的664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9110亿美元。自从第三世界国家迎来比较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发达国家的私人银行就开始增加对其贷款,负债比例最高的两个部门是银行和资源性企业。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从发达国家获得低息长期贷款,一旦国内经济形势恶化,那么这些银行就将面临倒闭的风险,就像之前在墨西哥、东南亚、韩国、厄瓜多尔和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一样。油气和矿产部门背负的债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转化为公共债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提供贷款的同时都附加对经济政策的干预。从巴西、阿根廷到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借款国加速金融自由化、实施财政紧缩政策,这不但没能拯救深陷危机的国家,相反却加剧了危机的程度。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许多国家提前归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赢回了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权,并最终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影响。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拉美和亚洲国家广泛意识到国际金融机构已不足以发挥抵御经济危机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需要集结区域力量和实现区域自救互助,开拓区域金融合作空间。
第三世界国家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以债券等形式存在发达国家银行,成立“第三世界银行”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国际金融链的控制,资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贫项目,发生金融危机时提供紧急贷款。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也面临共同的任务和愿望,出于对第三世界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应积极推动成立“第三世界银行”,替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功能。“第三世界银行”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当然“第三世界银行”的成立还需要第三世界国家间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和稳固,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应更加团结,并有一个或多个类似南方银行的机构来协调“第三世界银行”的工作。
(作者:张晓英)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