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正确定位社会融资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4月14日发布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时,首度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新闻通气会上称,当前使用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调控的中间变量,有利于有效地控制物价。尽管公布了一季度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但关于这一指标的争论却并未休止。当社会融资规模被统计出来之后,到底怎么使用它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本文作者认为,过分看轻这个指标或过分看重这个指标,都会出现决策偏误,总体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可以作为事后监测指标,但不宜作为事前调控指标。

  关于社会融资规模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有没有意义;二是能不能准确统计它;三是可不可以把它作为调控指标;四是它可不可以取代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针对上述四个焦点问题,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有两个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社会融资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以前,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商业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统计人民币新增贷款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社会融资的整体状况,偏差不大。但是,最近几年,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日益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性地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融资,以及民间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日益发展,使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根据央行的统计口径,2002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2万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92%,其他形式的融资仅占8%,而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4.27万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下降至56%,其他形式的融资占比上升至44%。2011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3.5%。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数据没有包括实体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民间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形式。如果考虑这些融资,人民币新增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仅仅统计人民币新增贷款,已经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社会融资状况,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关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及结构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

  毋庸置疑,统计社会融资规模与结构意义重大。

  首先,统计社会融资规模,弄清楚社会融资状况,形成一系列时间序列数据,可以更好地分析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资金调配资源的效率,以及分析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

  其次,统计社会融资结构,弄清楚各种融资形式的状况,可以更好地分析各种融资的优势与劣势,研究社会对各种融资的需求状况,以及分析各种融资渠道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和摸清社会融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将会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政策提供大量依据和数据支撑。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转页  第1页  共4页

(当代金融家 2011-06-03)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