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是继1930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体美、欧、日业已陆续步入经济衰退。在新的一年里,危机将如何发展?进一步分析外部经济形势,认清国际变化趋势,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机构包袱沉重
作为危机策源地,发达国家金融部门的压力首当其冲。2008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估计危机将造成的金融机构资产减值1万亿美元,当时遭到了美国方面的反驳,但现在看来,情况比当时的估计更为糟糕。美国房市继续下跌及其他经济部门发展减速造成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公司以及消费者贷款违约率均上升。日本瑞穗证券测算认定次贷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机构损失5.8万亿美元,美国、欧洲损失分别为4.4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
资产减值、流动性紧缩导致越来越多的美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根据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11月25日发布的报告,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银行业整体盈利则同比锐减94%,全美约8500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中,第三季度列入问题银行名单者有171家,远高于第二季度的117家,为1995年底以来最高;还款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从上一季度的783亿美元升至1156亿美元,主要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盈利则从2007年同期的270亿美元锐减至17亿美元。
更为突出的是,某些巨型金融机构的资产减值、坏账等损失正在持续增长。花旗银行濒临破产边缘,要依靠美国政府的200亿美元直接救援方才渡过难关。尽管如此,由于“太大不能倒”效应,发达国家金融部门不至于再次发生类似雷曼级别的案例,但小的破产关闭案例将继续发生,实质经济部门可能出现大问题。
流动性“逃向美元”
这场源于金融部门的危机在2009年将进一步向实质经济部门发展,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非金融服务业。由于各国救援资金毕竟有限,预计2009年实质经济部门很有可能出现巨型企业倒闭案件。
需求萎缩、信贷紧缩从两个方向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沉重的压力。由于目前国际贸易90%以上需要某种形式的贸易融资支持,信贷紧缩对国际贸易的冲击绝不可低估。2009年上半年,金融机构都需要集中精力填补亏空,防范包括挤兑在内的流动性冲击,惜贷倾向将更为严重,预计这段时期将是国际贸易受压力最大的时期。
在次贷危机冲击下,国际资本和外汇市场的资本流动将从新兴市场向成熟市场回流,在成熟市场中是优先向美国市场流动。出于弥补亏空和在去杠杆化浪潮中偿还到期债务两项动机驱使国际机构投资者普遍从新兴市场变现抽回投资,因为当次贷危机局限于美国国内之时,市场参与者们纷纷“逃离美元”,它对美元汇率发挥的是削弱作用;一旦山姆大叔将这场自己国内的危机搞大成为全球危机,市场参与者们必然要“逃向美元”而抬高美元汇率。预计他们的这种操作起码要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甚至前三个季度。
国际游资回流将对新兴市场出口海关统计数据施加向下压力,据测算,2002年至2008年中,新兴市场经济体未偿还外国贷款余额增长3倍而达到4.9万亿美元,墨西哥、匈牙利等国对外债的依赖性尤其突出,高负债新兴市场将是这场资本流动逆转最大的受害者。
“统一行动”缺乏力度
危机已经是既成事实,关键在于如何拿出迅速、有力的行动来应对,而不同经济体的政府行动能力相差甚远。国家联盟的行动能力低于联邦,联邦的行动能力低于单一国家。欧盟在发达经济体中行动能力最为虚弱,加之人口老龄化,其经济恢复前景不容乐观。虽然欧盟委员会先前放出了总额2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为欧盟各国的经济刺激行动提供了一个加强协调的统一框架,但在12月1日举行的月度例会上,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们仅仅是空洞地表示“光靠货币政策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因此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同意协调应对经济衰退,却并没有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设想就各自经济刺激计划的规模作出具体承诺。“宋人议论未定而金兵已渡河”,眼界狭窄、意志和行动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挑战,无休止地坐而论道更不会得出结果。这也反衬出我国救市行动的协调统一,预计我们的反危机计划将能较快取得初步成效,能够赶上并且超越欧盟国家的救市步伐。
如果说美欧日经济2009年即使站稳也应该是第三、第四季度,甚至更晚,那么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危机和向政治危机的转化可能在2009年形成高潮。而且出问题的可能恰恰是此前所谓比较“成功”的国家,他们的经济体系、政治结构都将经受严峻的考验,政治动乱的压力会更大,街头示威、颜色革命之类都会一一上演,如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风险不可低估。俄罗斯2009年预算是基于乌拉尔原油每桶95美元制定的,平均油价每桶70美元时可实现收支平衡,而乌拉尔原油价格12月初就跌破了50美元,但由于俄罗斯领导人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基础,威望卓著,相信能够保持基本政治稳定。
(作者:梅新育)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