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跨国投资、融资、贸易等经济行为日益繁荣,而现代交通、通讯、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也使全球经济日益融为一体。我国从2000年开始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及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与国内企业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步伐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国际通用的会计语言,提高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扩大国际资本流动性,提高各国企业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65.3亿美元,占全球流量、存量的5.1%和1.3%,名列全球第五位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受经济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缓慢,而我国对外投资逆势上扬,2009年对外投资流量创造了历史最高值。在大规模对外投资,海外资产总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海外资产的财务管理,控制财务风险成为必然。而早在2006年,我国便开始实施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国际趋同的趋势,适应了新经济模式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加强了企业海外资产财务管理。
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需要适应跨国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实践。国内外子公司通过基本趋同的会计准则生成的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将具有高度可比性,可以开展统一的会计核算,便于企业编制合并报表,便于投资者管理和监督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也有利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也必将受到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提高其在新发展机遇前更有效和全面地进行财务分析和预警,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变化,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依据。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有效地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资本呈现流动快、规模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希望通过境外上市和发行债券进行国际融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便于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编制财务报表,降低了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难度,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有效降低了信息披露和国际融资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国际业务。
国际趋同的财务发展方向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仅是让企业的财务人员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熟知国际会计新的发展方向,更为企业财务工作者提供了财务管理创新的平台。以会计准则发展历程为参照,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企业应建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体系下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1.建立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目标的确立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尤其是知识资产在企业资产规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使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知识资产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因此,国际化经营企业应建立以新会计准则为框架,以国际通用财务管理模型为手段,以获取知识资产为目的的财务管理目标。
2.建立国际化财务管理体系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需要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效率。一是拓展财务管理内容。除传统的资金管理、账务管理、风险管理、投融资管理外,还应包括金融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甚至知识资本管理和宏观经济风险控制等方面。二是更新财务管理方法。量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应得到更多的应用,如定量预测、风险评级及不确定性分析等,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和财务分析模型建设,加强财务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三是改良财务管理手段。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横向比较和分析,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以财务管理刚性原则为基础,针对境内外企业的不同财务管理制度和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财务管理手段,逐步将网络和信息财务管理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和分配管理中。
3.完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为配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首先是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跨国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到企业各职能部门。资金的使用周转不但关系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环节,而且涉及国际资本市场变化和货币政策。在完整的财务和资本分析基础上,应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得到有效配合。其次是加强境外资产控制。根据子公司所在国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境外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在境外企业招标、采购、使用等环节上建立规范和国际通用的操作程序,定期检查盘点财产。最后是加强对境外企业应收账款和转移定价的管理,重点关注经营性现金流的变化,避免资金呆滞。各国的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不同,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跨国公司可制定相应的生产和销售策略,而由此产生的转移定价也是各国税务机构关注的焦点。跨国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转移定价,利用各国市场属性的差异,科学分配资源。
4.建立统一的财务风险预警平台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它以企业的会计、经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预报示警。
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平台,综合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统一共性指标,协调特性参数,综合评价形成。财务风险预警平台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各国产业政策、市场状况、资本和货币市场、境内外企业经营状况等信息进行量化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是否预警。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需要在原有财务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或完善特性参数,根据境外资产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影响力确定权重,综合完成财务预警指标。经过对大量信息的比较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风险预警平台能预先发出警告,提示风险来自于国内资产或是国外资产,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当发生潜在财务危机时,财务风险预警平台应该及时寻找根源,使企业决策者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变坏。同时,财务风险预警平台还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经过,提供解除财务危机的措施以及改善管理的建议,作为企业未来经营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