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轮艰苦而富有成效的谈判,上海大剧院与迪士尼总部及戏剧公司本着战略合作的共识,最终于2006年2月8日签署了正式合同,上海由此将成为百老汇原版音乐剧巨制《狮子王》的亚洲首演地。“狮子座”的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的方世忠博士诙谐地说,“这是一场狮子与狮子的真正对决,与之共舞,才能与之共赢。”
演艺圈:体验个中滋味
正如方世忠所说,“人生是一个有宽度的线段”。出任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对他而言,无疑于开始体验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整合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市文化广场、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剧院和上海民族乐团等众多知名演艺机构和资源,组建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演艺文化集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确实是一场“攻坚战役”,不过他乐在其中,“品味”着个中滋味。
聚焦行业前沿、谋划发展战略、寻找领域突破、把握推进节奏、取得市场成效、创新组织文化是这位具有文化哲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双重背景的艺术经理人的管理之道。“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把自己的每个触角都聚焦到了国内外演艺行业的前沿,谋划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发展战略,要把这个艺术中心打造成什么样子,是我朝思暮想和不断求索的主题。”为此,方世忠花了大量时间,对标研究世界一流演艺机构的文化运营,主编了《新视界——世界演艺业文化运营的研究报告》,力求从中找寻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可能借鉴的运营管理模式,形成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发展战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从2005年2月6日组建一年多来,开始尝试演艺产业链的运营模式,对旗下的剧场、院团、演出经纪和票务平台等演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募集了4000万元本金的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艺术发展基金,打造了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上海音乐厅星期广播音乐会、四大名团巡演组成的三足鼎立的公益性艺术教育平台,先后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名家、名团、名剧和名曲”的演出,包括世界闻名的扬颂斯指挥的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吉赛尔》和世界经典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和100场世界音乐剧名作《剧院魅影》,演出收入达到2.5亿元。这些变化不可谓不大,但在方世忠看来,“这些变化从都是在一个明确的战略指导下有序有效得到推进的。”
其实,这一年多时间里,最让他感到欣慰的,却不完全是来自演艺市场上的成功,而是初步达成了新机构在组织文化上的共识。方世忠说,一个机构如果不能形成和创新自己的组织文化,就好比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它的发展一定是非理性和不可持续的。“我们的机构宗旨就是一流的艺术作品、一流的艺术服务、一流的艺术教育,国际性、艺术性、经典性、民族性则是我们的品牌定位,我们的发展愿景就是要以市场化营运模式、规模化表演集群、高品质艺术水准、标准化剧场服务、公益性艺术教育和良好的经营业绩,成为引领上海,辐射长三角,国内外知名的一流的非营利性演艺文化集团。”方世忠在新机构中最希望传达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观是:艺术改变品质。他说,“对员工来说,艺术可以提供一种愉悦的工作平台;对观众来说,艺术可以带来一种崭新的体验方式;对投资者来说,艺术可以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对城市来说,艺术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品质。”
音乐剧:孵化中国原创
其实在方世忠的经营管理世界里一直有着双重追求:一是文化追求,为一流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提供展示的舞台,为城市和观众提供一流的艺术教育和服务;一是产业追求,就是要打造演艺市场上的名牌,做强、做大、做优演艺文化产业。方世忠和他的团队在不断推出交响、芭蕾、歌剧和民乐的同时,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了新的演艺细分市场——音乐剧,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艺术经典和时尚文化的最佳结合,而音乐剧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成功商业模式的现代戏剧样式。
“尽管音乐剧如今已经成为了几乎国人皆知的名词,但是三四年前,音乐剧对许多人来说还很陌生。”方世忠认为上海大剧院正在成为经典音乐剧进入中国的领路人。“2002年21场的《悲惨世界》,2003年53场的《猫》,2004年35场的《音乐之声》,2005年100场的《剧院魅影》,还有将于今年7月18日首演的《狮子王》,都是上海大剧院在音乐剧运作方面的大手笔,其影响不局限于上海,而是辐射到全国。”仅仅三年半的时间,上海大剧院创造的一个个音乐剧的演出记录,改变了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也铺就了一条在音乐剧产业发展过程中令人兴奋和耐人寻味的道路。“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发展可以分为形成艺术认同、塑造市场品牌、引进商业模式、打造本土产品四个阶段,而上海大剧院恰恰是这四个阶段的亲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他说。
2002年7月,上海大剧院引进了世界经典名剧《悲惨世界》,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而回顾引进的过程,却并不是一段轻松的经历。事实上,早在1996年上海大剧院在建时,就已经开始酝酿引进《悲惨世界》了。当时大剧院的人对音乐剧并没有太多了解,更谈不上产业的认识,靠的更多的是对音乐剧的一腔热情。当时在澳洲谈及引进事宜时,外方认为上海还不具备引进音乐剧的条件,也不认为上海大剧院能够承受高昂的引进费用,一部音乐剧至少要连演20场以上,也着实让大剧院方面感到难以接受。《悲惨世界》被搁置下来,一延就是4年。经过长期反复的磋商与谈判,2001年上海大剧院与麦金托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悲惨世界》的引进合同,定于2002年7月12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连演21场,此前,上海大剧院还没有过连续10场以上的演出。《悲惨世界》取得了出奇的成功,这一“破冰之旅”不仅打开了上海音乐剧的巨大市场,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人们对音乐剧这一新的戏剧样式的认同。
2002年9月,上海大剧院与另一家世界级音乐剧公司——韦伯旗下的真正好公司签署了一揽子协议。《猫》来了;与美国亚洲百老汇公司合作,《音乐之声》唱响了大剧院;《剧院魅影》则成功地连续上演了100场,创造了中国演艺市场的一个奇迹。“应该说,在以往四部音乐剧的引进过程中,我们培育了忠实观众、锻炼了运营团队、塑造了自身品牌、积累了市场经验,而此次《狮子王》的引进,我们则开始思考并实践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方世忠认为《狮子王》的运营区别于以往四部音乐剧,首次采用国际通行的音乐剧运作商业模式,以项目品牌为依托,通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文化扶持项目资助,获得银行4000万元贷款。同时,在社会赞助方式上放弃了首席赞助商的概念,转而寻求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开拓平等而多元的赞助合作方式。可以说,在音乐剧的运营上,上海大剧院已经从过去的剧目运营开始走向品牌运营和资本运作,上海大剧院开始在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进程中渐渐呈现出领跑者的姿态。
“从《狮子王》开始,上海大剧院将不只注目于引进世界经典音乐剧,而是更加关注中国原创音乐剧及其产业的发展。”如何完成音乐剧产业链资源的互补,打造“常演制”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产品,实现音乐剧的产业发展,用方世忠的话来讲,这是上海大剧院发展音乐剧的终极梦想。2006年3月3日,上海大剧院与卡麦隆·麦金托什有限公司正式达成意向,将在上海组建音乐剧合资公司——东方音乐剧公司,在未来10年推出多部中文版的西方经典音乐剧,同时,上海大剧院也开始参与上海音乐剧专业剧场的建设。在上海大剧院未来的发展蓝图中,经典音乐剧名剧的引进、音乐剧的“中文版”、音乐剧的“中国原创”,将会成为并行不悖的三大组成部分,共同促进音乐剧这一现代的戏剧样式在上海乃至中国生根发芽。
(作者:张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