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人可能难以想象“火车迷”的狂热,但在我周围,不惜数十万只为求得一个“绝代好模”的朋友大有人在,即便那些手头不宽裕的兄弟们,也会勒紧了裤腰带把钱花在模型上。仿真火车的魅力究竟何在?
火车模型最早在100年前工业基础发达的德国出现,2000年第一批中国火车模型诞生,当时的“东风11”模型市价是418元,在黑市上炒到2000多元,而且“有价无货”。不得不承认,这里面有强烈的民族因素存在,那毕竟是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跑过的火车啊,有的我们小时候都乘坐过。
一般人可能难以想象“火车迷”的狂热,但在我周围,不惜数十万只为求得一个“绝代好模”的朋友大有人在,即便那些手头不宽裕的兄弟们,也会勒紧了裤腰带把钱花在模型上。一台模型抵得上两辆桑塔纳,仿真火车的魅力究竟何在?
火车模型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像真的火车一样在按比例缩小的轨道上行驶——这对热爱机械的男性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诱惑。在家里搭起沙盘,种植绿化,建造房屋,造出山洞、隧道甚至河流,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各种型号、功能的“火车”在自己的铁路王国穿行,一切随性。模型都是严格按照真实的火车缩小而成,缩小比例有1:22.5(轨距45mm)、1:87(轨距16.5mm)、1:160(轨距9mm)等,身宽几米的庞然大物在缩小后只有几厘米宽,模型还原真火车的细节却越来越细致。用放大镜看模型上的印刷字体都一清二楚,火车内部的装饰细节也有30%—40%的再现。而且模型的车头里安装了电机,在模型轨道上有安全的低压电流,这样模型火车就能在轨道上像真火车那样运行。模型火车还能发出“轰轰轰”的巨大轰鸣声,除了还模拟不出蒸汽火车启动时发出的灰色烟雾外,模型火车几能乱真。
其实,火车模型刚诞生时并不那么精致,主要以铁皮制作为主。但它很快就在德国、美国的男性中流行起来,因为它有讲究的外观,能铺设轨道,而且有历史、有传奇,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工程师们想了更多的办法来提高仿真程度,开始尝试使用塑料来制作模型火车。人们使用塑料的能力越来越熟练,并且发现金属制造的火车模型明显不如塑料的来得细致,于是差不多全世界的火车模型厂都开始改用塑料,只剩一些尊重传统的德国工厂仍固执地使用金属。这样,全世界的火车模型制造就分成了两大流派。
“塑料派”的工厂规模通常较大,工人可能有四五千人,制造过程跟制造真火车相仿,一整条流水钱,每个人负责一道工序。广州曾经有个火车制造厂的老总去火车模型加工厂参观,他非常惊讶地发现,他的真火车制造厂员工不过2400人,而模型厂有4700人。其实原因很简单,做“假火车”的年产值比做真火车的要高。中国代工的火车模型出口量很大,像出口到美国的,最高峰时创汇达7个多亿,平时也在四、五个亿左右。
“金属派”是比较极端的做法。在技术改革后,德国的工厂发明了黄铜制法。黄铜比较容易加工,但相对于塑料,它的加工费用和对技术的要求都高很多。世界上出名的黄铜制作火车模型的工厂,员工不会超过200人。黄铜车模产能很低,但是单价非常高,只在德国、日本、韩国有一些工厂在制作。“塑料火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在一两百美元左右,而“黄铜火车”市价则高达二三千美元,珍品可超1万美元。
我曾见过一个模型极品——德国丁格勒品牌的一个1:87的模型,设计师用一根长螺丝把所有的配件一环扣一环串起来,这根螺丝一卸,整个车头全部散架。这是天才设计师的天才作品。这个品牌的部分款式每年只出60个左右,每个配件的密封度、整合度都非常完美,几乎看不出破绽,一般的火车模型能把车内细节反映出30%—40%已经非常理想了,而丁格勒的模型能反映到70%—80%。这样的模型,一台合人民币16万到20万左右,在中国就是两辆桑塔纳的价格,这是给极少数追求完美的爱好者造的。
(作者:徐晓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