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个人金融

客户服务


可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家长花钱战“焦虑” 早教“抢跑”何时休?
 

  夏天就快过去,5岁半的上海小朋友陈衡(化名)还没上完补习班的课。“基本上一星期都没有休息时间。”他对记者说。他母亲则在旁边搭腔:“周六下午不是给你空出来了吗?”

  家长对早教机构趋之若鹜,呈现越来越早的趋势。专家表示,家长“拔高”,机构“助澜”,使得假期教育愈演愈烈。相互交织之下,学什么、学得怎样似乎变得并不重要,只要孩子一直在“学”的路上,家长就可以花钱买个“心安”。 

  4-6岁孩子超七成参加培训班

  陈衡即将升到幼儿园大班,今年以来,他在外面学习了围棋、乐高、音乐、逻辑思维、数学、英语等6门课程。“大人坐在培训班外喝个咖啡、聊个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我要在里面上四五个小时的课。”陈衡对妈妈有些抱怨。

  妈妈也觉得苦不堪言:自己不是很懂围棋等课程,老师传授得又非常快,每次上课不仅是考学生,更是考家长。“感觉老师是在说给家长听,让家长记下来,回去再消化给孩子。我每次都用手机录下1个小时课程,回家再反复看。”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的《上海幼儿早期教育(0-6岁)状况调查》显示,上海家长普遍重视早期教育,57.1%的受访者表示为孩子报了早教课程。其中,0至3岁孩子中39.9%已开始上课,4至6岁中73.5%已参加培训班。59.3%至少报了2门课程,孩子每周上课时间平均超过2小时。0至3岁参加早教的孩子中,41.6%上的是拼音、英语、奥数等学科类课程,这意味着不少学龄前儿童已早早承担起“学业压力”。

  上海一位公办小学老师说:“一年级班家访,30多个孩子,真正零基础的只有四五个,个别孩子识字量达到两三千,有的还能背九九乘法表,一问都是在幼小衔接班里学的。”

  焦虑的家长和推波助澜的机构

  不少家长向记者吐槽早教费用昂贵,“两周就花了五千”“一年要花七八万”,但又认为不得不学,因为“大环境就是这样,大家都在抢跑”。

  三个月前,李女士还坚持自己的孩子应该零基础入学,自从建了班级微信群,她再也无法淡定。“群里这个家长说今天儿子上了什么课,那个说今天女儿做了几道题,我们家孩子还大字不识几个,越看越着急。”无奈之下,李女士也报了幼小衔接课程,“希望可以提前储备一些知识,让孩子日后学习更有信心。”

  对于幼升小,准备期也不断提前。黄女士为女儿“抢”到了一家沪上热门培训机构的课程,她听说不少孩子在这里学习后顺利考进了知名民办小学。“其实很多时候是为了给家长自己买个心安,排解的也是家长的焦虑。”

  但有送孩子在此上了一年课的家长说:“机构一直用几十个名校牛娃的噱头吸引家长,他们的逻辑思维训练很多是小学一二年级奥数水平,民办小学招生时并不会考那么难;所谓的‘小学应试’课程,不过是参考民办小学招生面谈内容进行应试、填鸭式的培训。”

  “我们这里有场名师讲座,探讨幼升小疑难问题,特别值得一听。”“别的孩子都在学,假期是拉开差距的好时机。”……不少家长表示,从打电话到开讲座、从“鸡汤文”到“鸡血文”,暑假里没少遇到早教机构的“洗脑”式推销。

  调查显示,“精英”“领袖”“天才”“赢在起点”是早教机构宣传时的高频词汇,体现出强烈的功利色彩。一位家长对记者说,完全不赞成所谓“快乐教育”。“孩子跟不上,自己不快乐;老师天天盯,老师不快乐;家长心里急,家长不快乐。所谓快乐教育,最终没有一方可以快乐。”

  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表示,家长“拔高”需求旺盛一方面源自攀比心,不去思考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就形成恐慌,千方百计抢先出发;另一方面也出于对教学改革的误读,认为学校不集中教拼音了、教学进度快等,培训机构抓住家长心理,放大焦虑,使学前拼音学习班红火起来。

  闸北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师钱玉华表示,有些家长在学前阶段让孩子超前学习拼音知识,看似在短时间内“会读、会拼、会写、会默”了,但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反复、机械地操练,孩子很可能对进入小学后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就不再认真听课,久而久之,上课的专心度会弱于其他同学,对新知识的期待感和掌握新知识的成就感也会降低。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当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依据,单一的评价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升学竞争,让家长在无形压力中不得不掏钱费心找各种补课班,增加孩子进好学校的机会。

  早教应回归家庭 家长更需“慢慢来”

  上海正在整顿教育培训市场,502家“无证无照”教培机构逐步关停。但记者发现,违规早教机构关停容易,家长的“拔高”需求却难以关住。有的家长在培训机构建议下,转战在线教学;有的家长干脆网上找名师,送孩子上门进行一对一学习。

  专家认为,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同时,还需转变家长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尊重成长规律、拥有自主空间的环境下成长。

  上海市学前教育专家郭宗莉认为,孩子经过幼儿园学习,已具备相应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小学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不是一场“翻山越岭”。“一方面,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集中表现在择校焦虑;另一方面,又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影响了孩子独立性、责任意识的形成,人为增加了幼小衔接的坡度。”

  郭宗莉反对超前学习。她认为,“教”不是让孩子“抢学”,如果一定要在入学前教孩子什么,应该是自理能力、学习及行为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

  专家表示,将早教“外包”给机构,自己在教室外刷手机聊天,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最有效的早教,应是以父母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张人利认为,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不可推波助澜,借“以学定教”的名义层层拔高教学要求,对于无办学资质、教学内容严重超纲的培训机构,相关部门应严厉整顿。更紧要的是,要在全社会破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谎言,理解教育是长线工程,人的培养并不是一场靠抢跑就能“步步领先”的比赛。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17-09-2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