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原油价格宽幅振荡
2012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在经历了短暂的下跌后受到中东危机升级,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进行军演的刺激下出现一波快速上涨行情,两市油价涨至年内高位,随后在3-4月份国际原油市场处于较为平静的状态。但进入5月份后,法国大选结束,新总统奥朗德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可能和德国相左,德法合作框架存在风险,而且希腊议会选举结果未明,希腊退出欧元区风险大增,这些事件使欧洲经济再度陷入困局,对全球商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油市场也不例外。到6月底,布伦特期货已经跌破100美元/桶整数关口,相比年初下跌了12.8%,WTI期货更是下跌了17.5%。

(一)WTI期货继续下跌空间不大
2012上半年,投机资金在WTI期货的净持仓数量变化与2011年有相似之处,均在出现两个相对峰值之后开始大幅下跌。整个5月份,投机资金的净持仓量减少了21%,而且还有下跌的空间,预计在欧洲政局趋于明朗之前,投机资金不会大幅增持,除非中东危机再度爆发,原油市场供应出现紧张。

2012年上半年美国国内成品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高油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表现比较明显,受到美国大选的影响,低油价符合美国政府现阶段的要求,WTI期货很难再度出现快速上涨,多个参考因素出现共同指向,2012年下半年WTI期货将在80-100美元/桶区间宽幅振荡。
(二)中东产量维持高位,OPEC支撑百元油价
2012年上半年,伊朗原油产量受到禁运影响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沙特为了维持全球原油供应的稳定,开始大力增产原油,产量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足够弥补伊朗减产形成的供应缺口。在原油价格快速下跌的过程中,多个OPEC国家曾表示,100美元/桶的价格是比较合适的。因此,如果原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话,OPEC自然会缩减产量以稳定油价,这给了油价很强的支撑,因此我们判断OPEC原油价格不会继续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在100美元/桶上下进行宽幅振荡的可能较大。

二、国际国内天然气市场同步发展
(一)页岩气产量大增拉低北美天然气价格,刺激天然气市场发展
自2011年夏季以来纽约天然气期货价格持续下跌,即使在冬季的用气高峰时期也未见反弹,到2012年4月份,北美气价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跌破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尽管6月份反弹至2.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一线,但在商品市场整体疲软的情况下天然气市场也难以独树一帜。

美国大规模开采页岩气使美国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美国意外地超过俄罗斯成为天然气生产第一大国,这使得北美天然气市场明显供过于求,气价受到很大抑制。本土天然气产量的增加使美国进口天然气数量明显减少,目前的净进口量只有最高峰时的一半左右。短短几年中,美国对国外天然气的需求变化如此之大使很多天然气生产国措手不及,很多目标市场定为美国的天然气出口项目不得不临时转向,寻找其他的销售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全球天然气贸易转向买方市场。
(二)天然气市场保持快速增长,需求波动大
1. 天然气需求波动加大,储备能力急需
2012年前四个月,我国生产天然气4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5%,说明我国天然气生产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不过,由于取暖需求结束,4月份的产量下降较多,这表明虽然我国天然气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需求时间过于集中,导致生产与需求无法很好匹配,不利于天然气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除了鼓励增加夏季用气量,引导需求平稳增长之外,足够的储备能力是天然气市场发展所必须的,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天然气储气库,但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用气量,储备能力在未来五年内可能都无法满足需要。除了与长输管道配套的大型储气库外,各地燃气公司还需要建设与供气能力相匹配的储气设施。

2. 天然气应用逐步扩大,运输燃料替代前景广阔
石油公司看好车用燃料这一细分市场,其中LNG公交车和出租车首当其冲,除此之外,陕汽等卡车生产厂已经开始生产LNG载重汽车,广汇股份则开始探索布局LNG加气站,从车企到燃料提供商都在为车用LNG市场的发展做准备。两大石油公司也从2012年起高调进军加气站,由于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气源,石油公司的加气站规划不仅数量达到上千座之多,而且涵盖CNG、LNG,可以全方位服务于天然气汽车。另外,车用天然气对价格的承受能力远高于其他应用领域,销售车用天然气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以北京为例,车用天然气价格为4.75元/升,相比近8元/升的汽油价格而言有着巨大的价格优势,而且燃气发动机的颗粒物排放极少,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北京等特大型城市将会大力推广天然气作为替代燃料。
浏览报告全文及更多文章请进入我行财务顾问专区。
(作者:杨林)
重要说明:本报告所涉及资料、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中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工商银行的观点,所构成具体的操作建议,仅供参考。本报告阅读者据此所进行的相关操作,风险自担。本报告仅供中国工商银行客户参阅,不得用于盈利性商业目的。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报告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复制、翻印或将其向其他人分发。
(信息来源: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