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2年6月,全部基金共计1028只,首次突破1000只,份额共计27492.35亿份,净值总计23273.48亿元;虽然与峰值2007年四季度末突破3万亿的规模相比仍是差距巨大,但是相对于2011年底,公募基金不论是净值还是份额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综合来看,今年上半年基金净值基本与大盘同比上升,但是由于几只大型基金的募集成功,使得基金净值占流通市值比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上升。而且今年以来基金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影响最为深远,募集也最为成功的当属两只沪深300ETF基金。沪深300ETF的推出,会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频繁的套利交易将极大的加强市场的有效性,也有利于股票真实价值的挖掘,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工具,对于今后各种对冲工具的设计及操作都具有相当的参考性,对于建立一个高效、完整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而另一方面,以短期理财市场为目标的短期理财基金在推出后也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汇添富理财基金、华安短期理财基金首发募集金额均在200亿左右,显示出投资者极高的关注度,也大大提升了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随着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及基金业“一哥”王亚伟的离职,华夏基金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有望改变,基金业即将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
在23个行业中,制造业依然是基金配置最多的行业,相对标准配置比例超配10.72个百分点,相对2011年底来说减持了1.91个百分点,是基金减持幅度最大的行业,同样减持幅度较大的还有医药与信息技术。与2011年底相比,基金增持较多的是银行业及房地产业,分别增持1.41和1.11个百分点,这与2011年基金低配金融房地产超配医药食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其他行业配置相对2011年底变化不大。综合来看,基金正开始慢慢转变2011年以来的防御态势,开始减持防御性较强的品种,并逐步开始配置于银行房地产等进取性的行业。
在2010年4月股指期货推出后,国内资本市场有了做空获利的工具,但是与之对应的标的沪深300指数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投资工具进行对冲。2012年4月底两只沪深300ETF基金募集完毕,共计募得资金500亿以上。这两只基金的募集对基金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华泰柏瑞300ETF329亿的首募规模,为2006年12月13日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新基金,仅次于当时成立的嘉实混合策略,329亿也超越了2012年1季报公布的最大股票型基金的规模,成为现存最大规模股票基金。而嘉实也凭借嘉实沪深300ETF成功超越易方达成为规模第二的基金,距离第一的华夏基金差距仅为300亿左右,考虑到华夏目前出现的人事动荡,未来一段时间内基金业格局很可能改写。作为与股指期货指数合约直接对应的上市基金品种,沪深300ETF有望因其对沪深300指数的跟踪误差更小、套利交易摩擦成本更小,以及流动性更好的特点,成为投资者进行股指期货和相关套利交易的一个重点品种。另外沪深300ETF上市交易后,个人投资者能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二级市场交易该ETF,单边交易成本较开放式股票基金更低;此外还能进行“T+0日内交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继基金专户之后,公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也将正式放闸。中国证监会宣布,公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法律法规,平稳有序推进公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工作。不过我们估计短期内即开始股指期货交易的基金数量不会很多,即短期内基金大规模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从之前的经验来看,开放新投资领域后,虽然立即申请获得资格的基金公司很多,但是真正大规模进入则至少需要一年左右。其次,基金与期货分属不同的体系,基金经理及研究员大多券商出身,对于股票研究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可以进行日内频繁操作的期货则没有太多的经验。虽然股指期货的标的仍然是股票指数,但是期货的操作模式和思路对于众多基金经理来说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第三,由于基金排名的问题,基金更多的是考虑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股指期货的套保作用与此有所冲突。
在范王二人辞职后,华夏基金“人”的因素已经改变,在公司核心离开之后,短期内华夏基金的市场号召力肯定大受影响。数据显示,华夏大盘一季度被净赎回1.59亿份,规模从去年底的6.22亿份骤降至4.63亿份,赎回比例达25.6%。华夏策略规模从12.17亿份缩至11.59亿份,净赎回5834万份,赎回比例为4.8%。可能有部分机构提前知道了范王二人离职的消息,而巨额的净赎回则无疑代表了机构对于此事的态度。而刚刚结束募集的2只沪深300ETF基金的募集金额合计超过了500亿元,其中,嘉实沪深300ETF首募规模在200亿元左右。此消彼长之下,华夏基金再难维持一家独大的局面,基金业即将进入“后华夏”时代。
浏览报告全文及更多文章请进入我行财务顾问专区。
(作者:王楠)
重要说明:本报告所涉及资料、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中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工商银行的观点,所构成具体的操作建议,仅供参考。本报告阅读者据此所进行的相关操作,风险自担。本报告仅供中国工商银行客户参阅,不得用于盈利性商业目的。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报告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复制、翻印或将其向其他人分发。
(信息来源: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