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国经济以私人消费支出的强劲增长和失业率的大幅下滑开篇,然而,就业岗位的增长缓慢凸显了美国经济复苏的脆弱。当消费者从数据幻觉中冷静下来,和企业家们一样谨慎地观察经济前景,美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增长表现就会归于温和。受困于大选之争的财政力量加上扑朔迷离的欧元区危机演变,201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脆弱的内生力量和跛脚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谨慎观察着国内外风险因素的演化,坚定着其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立场,并随时准备让QE3临危受命。我们判断,2012年美国GDP增长很可能是一个两头高、中间低的走势,全年增长率区间为1.7-2.2%;若2012年能平安度过,2013年美国GDP增速仍有可能超过2.5%;欧债危机的恶化和蔓延最有可能触发QE3。

一、美国经济基本面:内生力量脆弱,外部风险升级
(一)私人消费支出:基础支撑力疲软
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在2012年1季度出现了超预期的强劲增长,失业率大幅下滑对消费者信心的提振、商家持续的打折优惠和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是最主要原因。然而,就业市场尚不具备支撑这种增长的长期能量,其实质进展并没有失业率表现得那么出色,新增岗位的变动反映该市场复苏动量有减弱趋势。当消费者发现统计数据的改善并不能带来消费能力的相应提高时,消费者信心就会回落。因此,2012年2、3季度消费支出增长放缓的可能性比较大,4季度受假期消费季的影响会表现出较快的增长。
(二)私人投资支出:企业家信心长期不振
美国私人投资支出在2012年1季度增速大幅放缓,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折旧的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放缓,二是企业家信心不足导致存货投资速度过慢。由汽车业的火爆销量所带动的制造业的回暖很可能会推动投资在2季度更快的增长,但如果缺乏新的增长点,3季度增速有可能回落,4季度受假期消费季提振存货投资很可能加速。同时,住房市场的温和复苏对投资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房屋销售和房屋售价都显示出较强的筑底信号,新屋开工率的上升也会带动住房类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总的来说,全年投资支出的增长应该还是偏温和的。
(三)净出口: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风险上升
对外贸易对美国经济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平衡,一是出口对国内产业的拉动作用。2012年,欧元区问题层出不穷,进而连累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都面临经济放缓的威胁,我们判断,2、3季度美国的进口和出口增速有可能放缓,4季度因为新年的关系会略有加速,净出口对GDP的增长不会有明显的贡献。
作为美国政府,2012年的外贸政策体现为强势的贸易摩擦输出。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Obama)宣布成立新的贸易执法部门;2月28日,奥巴马即签署了创建贸易稽查中心(Trade Enforcement Center)的行政指令;3月5日-6日两天,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迅速通过了《1930年关税法》的修订案;3月19日当周,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涉及约34亿美元金额的5种商品作出有关双反调查的决定。

二、美国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缺位,货币政策主导
(一)财政政策受困于巨额负债和政党斗争
巨大的财政失衡和大选年的政治背景,决定了2012年美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上的缺位。我们不可能指望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在今年能对GDP的增长提供贡献,更不可能指望政府能出台有力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只有等到2013年才有机会登上政策舞台。
我们判断,大选结束后,也就是2013年,财政政策的政策效率会得到比较大的提升。但即便在低效的2012年,两党也会尽可能避免过度财政紧缩对经济的伤害;甚至如果美国经济出现下行风险,政府支出仍可能上涨。“财政悬崖”的警示意义更大于其现实意义。
(二)货币政策被迫独挑大梁
财政政策的缺位决定了美国货币政策不得不成为政策舞台上的唯一主角,而通胀率的下行也为宽松货币政策的开展释放了更多的空间。美国输入通胀压力的重要来源石油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下滑;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连续两个月下滑,幅度也在扩大;被美联储用来作为政策参考指标的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显示,通胀率已回到2%的目标水平之下。
但因为QE3具备政策成本较大而边际效用递减的特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不会轻易推出,必然需要确认经济出现明确的下行信号。美联储在6月会议上延长了即将到期的“扭曲操作”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下半年,有两大事件可能成为美联储新政策的触发点:(1)美国就业市场实质性进展停滞。(2)欧元区风险急剧恶化。我们判断,QE3最可能的时间窗口是3季度,可能性为35%。如果美国经济能安然度过2012年,则2013年随着财政政策的修复和经济的持续好转,美联储推出QE3的可能性为零。
浏览报告全文及更多文章请进入我行财务顾问专区。
(作者:杨蓉)
重要说明:本报告所涉及资料、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中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工商银行的观点,所构成具体的操作建议,仅供参考。本报告阅读者据此所进行的相关操作,风险自担。本报告仅供中国工商银行客户参阅,不得用于盈利性商业目的。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报告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复制、翻印或将其向其他人分发。
(信息来源: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