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况
蔡女士和吴先生夫妇都是国家公务员,都已年近50,家庭年收入30万元,支出7万元左右,儿子小吴18岁,今年7月参加高考,双方老人都不需要他们供养。
蔡女士家庭目前共有三套房产,均无负债,总市价在612万元。一套自住房市价402万元,另两套用于投资:一套在近郊市价120万元,另一套在虹桥价值约90万元。
投资方面,蔡女士和先生略有分歧,吴先生是多年的老股民,经历了2006、2007年中国A股市场的大牛市,也经历了2008年全球市场的恐慌,对自己做股票较有信心,股票资产100万元,但最近承受着净值亏损。蔡女士认为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士打理更适合,所以她在2007年股市巅峰时整笔购买了35万元的一只股票型基金,并从2008年10月开始选择两只基金,每月6000元开始基金定投。目前,整笔购买基金亏损10万元,市值25万元;定投账户获利6%,目前市值23万元。另,蔡女士家庭还有定期及活期银行存款20万元,2010年6月起购买了分红型的保险,每月2000元,缴款10年。
理财目标
蔡女士之前一直忙于工作,为家庭打拼,现在儿子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她突然间意识到儿子都快成年了,应该要好好考虑老两口的退休生活了。
因夫妇俩都是公务员,收入比较固定,但升职及加薪空间也有限,蔡女士担心退休后的生活是否能保持现有水平。另外,打算在退休后老两口去各个国家看看,但不知财力上是否能满足,希望理财师给出建议。
对儿子,蔡女士一直想为他准备一笔创业基金,全力支持他将来独立创业。
此外,蔡女士比较纠结于她家的三套房子,她想在现居的小区再购买一套90平方米的两居室,作为儿子未来的婚房,但又不想卖掉郊区适合养老的房子,但若出售虹桥的小房子来实现,则资金比较困难,希望理财师出谋划策。
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蔡女士家庭目前财务状况还是非常好的,收入稳定,每月2.5万元,扣除生活支出6000元、基金投资6000元和保费2000元,每月仍可结余1.1万元。资产相对殷实,房产市值612万,金融资产市值170万左右,且无任何负债。但从整体资产配置角度来看,房产资产占家庭总资产79%,比重过大。从金融资产角度来看,股票资产占金融资产比例87%,风险偏高。
定投债基确保安逸退休
蔡女士对自己和先生退休的计划最为关注。其实,作为公务员,国家已经为其缴纳了比较齐全的各类保障,退休工资也不会很低,基本养老无需太担心。我们也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算:按目前6000元每月的生活支出水平,5%每年的通货膨胀,退休生活25年,退休前投资回报率10%,退休后6%计算,退休所需总额260万元。一般退休人员社保能提供20%-30%的养老金,公务员社保能有50%-60%的养老金替代率,所以蔡女士只要自己储备100万元左右退休金即可。
但现在公务员退休金制度也在改革中,有可能会向一般退休人员靠拢,建议蔡女士继续目前月投6000元的退休金储备计划。但蔡女士夫妇年龄接近50岁,离退休的日子不远,这时期不宜追求高风险的投资,应以平稳为主。目前蔡女士月投的资产已累计23万元,但现在市场非常波动,最好把这部分资产转移至债券基金,保护资产,月投的钱则用来购买股票基金,趁低吸纳。
投资组合进可攻退可守
蔡女士希望能享受一个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能到海外到处走走看看,这需要在基本退休金上再准备一个额外的基金池。
按目前美加游团费在2.2万元以上、欧洲游约 1.5万-1.8万元、以及亚洲游约5000-7000元来算,若果蔡女士夫妇希望最少每年出国1-2次,加上购物,一年的花费总在8万-10万元之间。
首先,我们建议把家庭的金融资产重组,首先把蔡先生的股票投资减半,其中60万连同手上的25万基金及现金重新配置成一个平稳的、年化收益目标为6-8%的资产组合投资,投资标的可以是固定收益类的信托,或者是一个股、债与另类投资合成的基金组合。10年后,儿子28岁,这笔基金累积至160万元左右。再把现在月结余中的4000元作补充性的定期定额投资,以10%的年化收益计算,10年后便累积至约81万元。这样,蔡先生可以继续自己喜爱的股票投资,投资收益高则为家庭累积更丰厚的资产,一旦套牢也不影响退休安排。这三元汇聚的基金池足可让蔡女士完成多出国看看、为儿子准备创业金的心愿。
房子置换可暂不考虑
对于住房需求,蔡女士最理想的状态是在郊区和市区两处都能住。两人退休后,住在郊区空气会好很多,对身体有利,市区的房子离儿子的家庭也可以比较近,方便照顾。如果出售虹桥市值90万元的房子,作为儿子婚房的首付款,同小区90平左右大致需270万元,贷款180万元,以30年期8.5折贷款利率计算,等额本息,差不多月还款1万元,超过家庭总收入40%。对目前蔡女士家庭来说,负担过重了。而且目前儿子小吴年龄还小,并非短期内的需求,现在房地产市场又正处于国家调控的关键时期,未来如何走势,还很难判断。我们的建议是房屋置换的需求暂时不去实行,等儿子毕业后再伺机而动。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