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债转股为何落地难?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截至去年底,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债转股签约金额共计1.6万亿元,但真正落地金额仅为2300亿元,成功率不足两成。综合分析来看,除技术原因外,资本及其价格问题也是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一个活跃而积极向上的资本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价格“谈不拢”:债转股难实现

  对于债转股项目落地难的原因,外界认为,一是债转股业务的低收益与长期资金高回报要求之间存在冲突;二是对银行资本金消耗巨大;三是在企业估值定价存在博弈。当然还有操作流程繁琐、周期较长,也影响了银行的热情和进度。

  在一个震荡下行的股市面前,银行和企业之间以怎样的价格实施“债转股”?银行方面认为,投资者给出的股票价格就是真实价值,而且未来可能更低,所以给出的估值无法令企业满意;企业方面则认为,股价低不是价值问题,股市流动性根本无法表达真实价值,股价已经失去参照意义。

  价格“谈不拢”,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现?笔者认为,债转股归根到底属于资本市场的事情,其成败取决于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能否带给银行良性预期。银行对企业股价预期良好,就愿意给予企业更高的估值,从而使债转股更容易推进。

  应当看到,如果股市积极向上,那企业股权融资会更加方便,也就无所谓债转股;如果股市萎靡,债转股也难以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债转股也是资本市场萎靡的无奈选择。要降低企业杠杆,必须增加企业股权资本。

  低迷的股市根本无法支持企业股权融资,这才有了通过债转股增加企业股权资本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活跃的资本市场将使债转股如虎添翼,甚至演变成企业IPO之前的“过桥贷”。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和债转股荣辱与共。

  扭转金融短期化倾向

  按照“货币金融+资本金融=全部金融资源”逻辑,货币金融的极度膨胀,必然严重压缩资本金融规模。而资本金融是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货币金融膨胀、资本金融萎缩,这就是金融行业的“脱实向虚”。

  货币金融膨胀的另一种解释是金融短期化,即金融市场拒绝生成长期资本。长期资本稀缺导致资本价格上升,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股市跌跌不休。债转股处于“银行不愿也无能力推进”的尴尬境地。笔者希望央行能拿出有效措施。

  还有报道说,应当鼓励商业银行发行“专项债券”用于债转股。其实,这并非债转股,而是把企业债转化为银行债。这不仅无法降低总体经济杠杆,而且在转换过程中将付出巨额成本。这是否将在更大程度上压低企业股权价格,进一步加剧债转股的难度?所以,权宜之计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最终难以解决,甚至导致整体金融市场跑偏。

  我们认为,应放弃市场原教旨主义教条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干扰,加大基础货币“收短放长”力度,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通过政策引导,使货币市场资金有效流向资本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改善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预期;制定并启动中国股市扶植计划;依据“公开、公平、效率”原则全面改革股市规则。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和讯网 2018-08-2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