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票据乱象致监管加码 谨慎评估风险
 

  火爆的票据市场正受到最严厉的监管。日前,央行、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126号文),进一步规范票据市场。该文是今年银行业接连爆出票据案件之后监管层首次发文,也是继银监会出台《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后半年内的第二份票据监管文件。

  票据乱象致监管加码

  在这份今年4月底下发至各银行的126号文中,央行和银监会指出,近年来,基于商业汇票的各类票据市场业务快速增长,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票据业务发展不规范,部分银行有章不循、内控失效等问题,已引发系列票据案件,造成重大资金损失,业务风险不容忽视。

  事实上,监管机构所说的票据案件今年以来就有三起受到广泛关注。今年1月,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经核查,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此后,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爆出9.69亿元票据案;今年3月份,一家在香港挂牌的城商行上市后数日便发出公告称其上海分行买入返售发生风险事件,涉及金额7.86亿元。至此,仅仅这三起暴露出来的票据大案就涉及金额近60亿元。

  除此之外,各地银监局对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违规开出的罚单也不在少数。根据银监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2015年,银监会在全国的36个派出机构有22个派出机构针对银行的票据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共开出票据罚单169张。

  从银行类别来看,多数罚单都是开向城商行这类银行,也有不少大中型银行的分支机构接到了罚单,其中浙江、江西、福建是罚单开出较多的省份。

  收入驱动银行违规

  综合处罚原因来看,银行的违规行为多数是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正因如此,126号文中强调,要严格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

  126号文指出,银行应加强对相关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或普通发票的真实性审查,并可增验运输单据、出入库单据等,确保相关票据反映的交易内容与企业经营范围、真实经营状况以及相关单据内容的一致性。

  在票据交易中,银行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有一部分是企业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则属于银行明知故犯。一位银行业分析师称,银行之所以愿意冒着违规的风险去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承兑业务,主要是可以赚取中间业务收入及利差。

  例如,A公司通过房产抵押从银行B拿到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银行B通过和A公司协商,A公司将其2000万元贷款作为保证金存入银行B,银行B给A公司开立2000万元额度或更高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个例子中,银行用一笔贷款完成了多个业务指标——2000万元贷款、2000万元企业存款、若干中间业务收入。

  除此之外,各地银监局在对银行开出的票据罚单中,用贷款资金作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也是受罚较多的行为。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其实是小企业贷款成本高的一个原因。

  银行内部风控不严

  126号文把强化票据业务内控管理放在了规范的第一位,而内控失效也被认为是票据大案爆发的根本原因。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告诉记者,票据业务风险接连爆发的原因还在于相关银行在内控缺位的情况下存在弄虚作假和违规交易行为。

  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爆出的几起票据大案不是上文中所说的贸易背景不真实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由于银行系统内部员工与外部人员勾结制造的欺诈事件,“即便票据中介胡来,如果没有银行内部人士配合,也是无法完成的。”上述银行人士称。

  例如,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与另一银行进行银行承兑汇票买入返售业务(银行A把票卖给银行B,同时约定,3个月后,A以某种利率再把票回购回来,对B而言,这种业务为买入返售,对于A而言则叫卖出回购),在约定的返售日期之前,票据应存放在该国有大行北京分行的保险柜里,不得转出。但实际情况是,票据在返售日期之前,就被取出,并被拿到另外一家银行进行了贴现交易,而资金并未回到该国有大行北京分行的账上。

  了解到,买入返售业务涉及公司业务部、营业部、资金清算部、票据实物管理、印章管理等银行很多部门,但凡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问题,都是银行与中介合谋的团伙窝案,暴露的往往是银行内部控制上的漏洞。

  监管层已出拳治理

  面对银行票据市场的混乱局面,监管机构多次出手规范,今年4月以来更是加大了监管的力度。早在去年12月31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要求各机构全面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今年4月底,126号文下发,其核心就是现在银行自查内容的文件化,分为强化票据业务内控管理、坚持贸易背景真实性、规范票据交易、强化监督检查四个方面。

  根据126号文要求,银行应于2016年6月30日前,全系统开展票据业务风险排查,对存在风险的银行,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银行应于7月15日前,将风险自查情况同时报送央行和银监会。

  一位国有大行投行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银行间票据市场交易比较谨慎,所以交易量也比较清淡,票据中介现在的交易量下降幅度超过60%。不少银行现在都开始了自查行动,包括实物票据保管,票据实物的出入库登记记录,会反复逐项核查;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查,交易合同、发票、运输单据、出入库清单是一定要看的,已经贴现的票据要归档,所附的其他单据要在原件加注;清理票据中介和同业户,审查客户资料,排查票据中介。

  从央行发布的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数据也可以看出,受银行承兑汇票监管加强的影响,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2649亿元,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4.9万亿元,同比下降8.4%。

  提倡采用电子票据

  票据案件频繁爆发,固然有外在的原因。联讯证券研发总监付立春分析指出,去年融资利率和票据利率一直走低,融资利率越低,套利空间就越窄,导致有些中介铤而走险,涉足期限错配业务甚至直接进行票据欺诈,风险极大,甚至有一些票据的资金进入了去年下半年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

  不过,更多的分析人士指出,内在原因仍然是票据案件爆发的根本,而行业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规范。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王剑指出,票据业务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票据业务本身。对比银行的其他业务,票据业务的最大弊病就是电子化程度极低,还存在手工交付验收环节,只要有人工参与的地方,操作风险都会加大。

  闫自杰指出,纸质票据多项风险都是人为改变了票据的唯一性,比如一票多卖、虚假票据质押、清单式交易等,电子票据可以有效防范这种风险,保证交易过程中票据的唯一性。

  票据宝相关人士指出,电票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有效解决效率和票据风险问题。首先是操作风险更低,从监管的角度来讲,电票的普及也为整个票据流转的过程提供监管便利;其次是系统风险更低,能杜绝票据卖断式回购交易方式;第三是信用风险更低。电票普及后,由于出票人不良信用会被系统记录,信用环境可以更好,银行被风险套利的行为也会大大降低。

  不过,付立春坦言,虽然银行票据业务相关规则不断完善优化,但也无法从根本上避免票据业务风险发生。特别是在资金需求比较旺盛、财务杠杆加大的时期,问题爆发就更加集中。

  对于未来票据业务发展的方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票据资管已经成为现在很多银行票据业务转型的方向。多家商业银行表示,2016年将继续扩大应收款项业务的安排,将重点支持风险可控且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票据资管业务。

  票据理财曾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理财方式,互联网票据理财也兴起不久,如今票据市场暴露风险,令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该如何进行甄选并且防控风险?

  闫自杰指出,票据理财的本质就是票据质押贷款(融资),是一笔债权,因有保证金所以风险本来较低,但由于票据中介市场的一些不规范甚至违法操作,形成了诸多风险。对投资者来说,识别其中的风险比较难,尤其是各种票据理财产品,投资者无法对相关票据进行核实,全靠平台风控和平台信用,因此平台实力和风控能力成为投资者防范风险的主要参考指标。鉴于多家大银行已爆出票据案件的现实,从更加稳健的角度考虑,建议投资者暂时可避开这一处在风险旋涡中的理财产品。

  票据宝相关人士表示,从目前的信息来看,票据行业如今遭遇的风险只能够说明票据业务风险管控制度不够完善,并非票据本身风险较大。

  任何理财产品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投资时都应持谨慎态度。票据理财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来说较为安全,尤其是银行承兑汇票理财,因其到期银行无条件兑付的特点,资产的信用风险与银行等同。任何理财产品的安全性,都基于构成该产品的底层资产本身的安全性,其次才是产品内部交易结构所可能引发的交易风险,再次是交易过程中管理不严格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最后是管理产品人员的道德风险等等。因而建议投资人在投资理财产品时按此思路去进行投资前的风险评估,尽可能去了解准备投资的产品。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世华财讯 2016-05-1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