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国泰基金申坤:挖掘真成长投资机会
 

  在“2017年基金服务万里行——中国建设银行·中证报‘金牛’基金系列巡讲”厦门站现场,国泰成长优选混合、国泰金鑫股票基金经理申坤分享了她对市场的观点以及她的投资策略。申坤对后市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她表示,市场本身存在很多结构性的机会,很多的子行业仍然存在着较好的成长性,把握这些有成长性的行业可以获得大幅超过行业或者超过整个指数表现的收益。

  申坤在主题演讲中还重点分享了其投资理念和投资心得。申坤表示其一直致力于积极挖掘真成长公司,擅长把握企业的业绩成长性,赚企业业绩增长的钱,赚业绩超预期提升估值的钱。

  打造“明星产品”

  资料显示,申坤于2010年4月加入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6月起任国泰成长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6年4月起任国泰金鑫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在她的管理下,国泰成长优选和国泰金鑫两只基金成为冉冉上升的“明星产品”。据悉,在震荡市中,申坤所管理的基金超额收益十分显著。自2016年2月以来,其管理的基金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3倍以上。其中,国泰金鑫最近两年在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业绩排名第8位。

  另外,国泰优选成长的业绩同样出色,简单计算发现,持有国泰成长优选满一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超过90%,收益率大于20%的概率超过65%;持有满半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接近80%,收益率大于20%的概率超过30%;持有满3个月,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超过65%,收益率大于20%的概率约10%。截至9月13日的数据显示,国泰成长优选在近期行情中表现优异,最近一年的业绩增长近35%,在全部偏股混合基金中排名第1位;产品更是被评为“2016年度开放式混合型金牛基金”。拉长时间来看,其业绩也相当优异,国泰成长优选混合基金成立5年多以来,净值增长近260%,年化回报超越25%,在同期成立的基金中排名第2位。

  对于宏观经济和市场走势的研判,申坤表示,“今年二季度宏观经济是超预期的,市场也在上调对全年经济增速的判断,但7、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明显没有预期好。我认为宏观经济很难大幅继续超越现在的市场预期,宏观经济应该还是在L型筑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走势而言,市场的风险偏好已经经历了前期牛市转熊市的过程,我对后市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市场本身存在很多结构性的机会。中国经济中有很多的子行业仍然存在着很好的成长性,把握这些有成长性的行业是能够获得大幅超过行业或者超过整个指数表现收益的。”

  擅长把握业绩成长性

  演讲中,申坤重点介绍了其投资理念及风格。申坤表示,其投资理念就是为持有人贡献绝对收益,相比惊人却不稳定的收益更注重合理持续的收益,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同等重要。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擅长把握成长性机会,在当前市场环境中会有不适应。但事实上,今年以来国泰成长优选和国泰金鑫的业绩在市场中排名仍然靠前,因为我们坚守的是业绩带动下的成长机会,而不是牛市氛围下靠讲故事的小市值成长股。”申坤表示,自己一直在积极挖掘真成长公司,“擅长把握企业的业绩成长性,赚企业业绩增长的钱,赚业绩超预期带动估值提升的钱。”

  在具体的做法上,申坤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申坤表示,其十分注重有安全边际的成长股投资。在成长股的选择上,申坤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公司所处的行业必须是长期增长前景好,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行业;二是公司需要具备自身的竞争力,具体来讲有三大指标至关重要,即盈利能力强、ROE不断提升,市场空间要足够大、短期看不到天花板,产品或商业模式不能简单被复制,还要有一定的行业进入门槛。

  同时,申坤特别强调投资的安全边际控制。申坤认为安全边际取决于以下三点:防止“伪成长”,注重业绩的兑现性和内生性;通过产业链上下游验证公司的真实成长性和管理层能力;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投资,宁肯错过,不要做错。

  善猎者必善等待

  “我常常把我的组合类比成一个足球队,以业绩高增长的小市值成长股进攻,以估值合理增长确定性强的中盘蓝筹股防御。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持仓个股业绩估值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申坤对投资持之以恒,却也一直处在变化调整、学习充实的过程之中。“投资是不断自省和挑战人性的过程。”申坤感受颇深。

  “善猎者必善等待。像我这样押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选手,股价是要靠上市公司的业绩来不断催化的,当然市场永远是风格多变的,你不能让大家在每个时刻都完全认同持有业绩型成长股才有价值。尽管在这样动荡的市场中,我整体的交易心态很平和,如果短期市场没有认知到这一块,我愿意等待市场或者等待上市公司的业绩来支撑和推高股价。”申坤这样解释自己敏锐但又执着的投资坚守。

  对申坤来说,追求绝对收益、为持有人贡献收益的初心不变,积极挖掘真成长公司把握业绩成长性的初心不变,而她一直在为这样的初心打拼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竿头日进。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7-09-2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