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鹏华基金赵强:底层资产多样化夯实公募FOF发展基础
 

  FOF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是个新名词,但这种以母基金为投资主体,然后再分散投资于其它基金的投资方式,在美国已有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时至今日,美国仅公募基金FOF的规模就达一万七千亿美元之巨。相较而言,FOF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不过十年,银行、证券公司、信托、私募基金均发行过类FOF产品,保险机构特别是权益投资部门实际上也在做类似于FOF的投资管理工作。

  从中美两国FOF的发展历史来看,FOF的产生有着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刻内因,即投资标的极大丰富后产生的资产配置需求。

  以公募基金发展为例,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上市公司数量不多,投资者可以将所有公司或浅或深地了解一遍,然后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做出投资决策,但这种投资方式往往承担着巨大的非系统性风险。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普通投资者精力和技能的局限进一步放大了个人在投资中的非系统性风险,于是投资基金应运而生。投资基金天然的运作方式就是先研究底层标的,然后根据确信度确定各标的权重,但人们逐渐发现一个投资组合业绩的好坏90%由资产配置决定,于是自上而下的投资方式开始兴起。

  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对于专业人士的精力和技能无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基金经理要对宏观、产业、风险、策略有研究,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对底层公司也要花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去筛选甄别,以使底层标的能匹配上层资产配置观点。随着资产类别及子类别的日益增多,底层标的呈数量级增长,这种朴素的资产配置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基金(非FOF基金)数量和类别开始极大丰富,FOF基金终于开始登堂入室,在坚持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方法的同时,将底层标的的研究彻底外包给了其他表现优秀的主动管理基金或者指数基金,从而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资产配置上,释放了FOF的最大潜力。

  无论是美国的私募股权FOF、风险投资FOF、还是对冲基金FOF、公募基金FOF,我们都看到了从投资标的发展,到投资基金发展,到资产配置需求出现,最后到FOF基金出现的资本市场演变过程。

  随着2016年9月中国证监会公布《基金中基金指引》,中国公募基金FOF的发展正式拉开了帷幕。那么中国公募基金FOF的发展从底层资产(非FOF基金)来看是不是已经水到渠成了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基金的数量上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7日,公募基金数量达到4031只,为FOF的投资标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其次从基金的类别上看,已发行公募基金类别丰富,涵盖主要大类资产如权益基金、债券基金、商品基金、另类基金,子类资产如行业基金、主题基金、国债/信用债基金,策略资产如主动量化基金、打新基金、分级基金等;最后从基金之间的相关性看,各大类资产基金之间和不同策略基金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子类资产基金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相关性也并非趋同,这给资产配置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至此,我们看到正是底层资产(非FOF基金)的极大丰富,公募基金FOF才有了大力发展的基础。这种底层资产形式上是证券投资基金,其明确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其被采用资产配置投资理念的基金所青睐。以行业基金为例,基金包含了行业指数对应的行业股票或者基金经理精选的行业股票,基金的主要风险就是行业风险,而个股风险相对较小,这就为资产配置提供了直接明了的行业风险资产,如果通过直接买入行业个股的方法来配置,往往因为购买数量和代表性不够,会承担额外的非系统性风险。近几年兴起的策略基金如主动量化基金是一种一般投资者无法复制的资产,虽然其本身的底层资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但由于其策略、模型、参数等的独创性和保密性,使得此类基金本身成为了很好的资产,为FOF投资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7-03-2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