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投资者热捧中国美元主权债 对评级下调说“嘘”
 

  10月26日,财政部在香港成功发行20亿美元主权债券,其中5年期10亿美元,10年期10亿美元。5年期收益率为2.196%(票面利率2.125%);10年期收益率为2.687%(票面利率2.625%)。

  这是13年来中国首次发行美元国债。上一次发行要追溯到2004年10月,当时中国发行了5年期和10年期美元及欧元债券,筹资17亿美元。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国这次推出的债券没有做第三方评级,市场将此理解为“中国霸气回应传统世界经济秩序,根本不把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当回事!”一直以来,没有哪个国家的美元债券,敢在没有三家评级机构背书的情况下发行。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发行得到市场热捧,获得约220亿美元即超额十倍认购,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外资行参与其中。而且收益率均低于财政部的指引。此前市场预期5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在2.35%-2.45%区间,10年期在2.83%-2.93%之间。

  火爆的认购热情和低利率足以说明投资者认同中国国债极低的违约风险,他们用真金白银对早些时候穆迪、标普等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发出嘘声。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主权债的成功发行也将进一步消除此前评级下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理解,增强他们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事实上,金融市场也早已“无视”穆迪、标普的中国评级。今年5月以来,二级市场交易的中国10年期、5年期等各品种国债收益率大体上保持稳定,没有因评级变动而大起大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摆脱单边贬值走势,出现双向波动、逐步企稳的态势;国内股市更是在震荡中稳步走高,2015年异常波动时采取的各项救市措施陆续退出,恢复正常。

  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主权评级的理由不外乎所谓的“经济下滑、负债加剧、杠杆增加、风险上升”。但是,穆迪和标普分别于今年5月24日和9月21日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明显是对中国经济现状与前景的误读和误判,也与其他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预期向好的判断截然相反。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5日年内第四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预测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增速将分别达到6.8%和6.5%;世界银行10月4日发布《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分别由此前的6.5%和6.3%调升至6.7%和6.4%;9月20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的预估分别从6.6%和6.4%上调至6.8%和6.6%。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包括IMF、世界银行、OECD、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野村证券、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10余家国际机构选择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确实,如众多国际机构认同的一样,中国经济正在全面稳中向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同时,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从经济增速看,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回升,GDP增长率在2016年前三季度连续3个季度稳定在6.7%后于第四季度开始回升至6.8%,2017年上半年进一步回升至6.9%,下半年更有望实现7%。

  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看,通过推进和深化国企改革,中国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尤其国企经营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据财政部资料,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利润总额从去年10月份以来同比增长转负为正,并在今年保持较快增长,明显高于收入增幅;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从去年6月转正之后,也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2017年1-9月,中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21788.5亿元,同比增长24.9%; ;营业总收入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润总额14073.8亿元,同比增长17.8%。国有企业利润增幅高于收入9个百分点,收入、利润增速均创201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从杠杆率看,这个问题正是中国一段时期以来着力研究处理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的课题。从2015年9月份开始的国有企业总负债增速大幅高于总资产增速的趋势已在今年5月份结束,转向持平,其中6月份总负债增速还略低于总资产增速。截至今年9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48.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负债总额98.42亿元,同比增长12.1%。资产负责率为66%,总体上保持在合理水平。

  此外,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并不高,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仍然处于低位。据财政部数据,去年政府负债率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居民部门的储蓄大量通过金融中介转化为企业部门债务。高储蓄支撑了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贷款一直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据主体地位,只要审慎放贷、强化监管,防控好信用风险,完全可以保持好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17-10-3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