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政策的因时应变与顺势选择
 

  “智者贵于乘时,循势以功倍。”

  在当前复杂的内外形势下,5月22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中国宏观政策的未来思路。据此可知,短期的因时应变与长期的顺势选择将构成下阶段的施政核心。

  从中短期来看,由于疫情引致的全球衰退压力难以消退,中国经济政策将从三个层面主动应变:一是政策目标淡化增长、强调就业,在凝聚信心、保障民生的同时,改善政策腾挪空间;二是政策重心下沉务实,加力呵护中小微企业、修复微观活力;三是政策工具搭配优化,积极财政成为主力军,货币政策予以灵活协同。

  从长期来看,2020年既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棒点,又迎来疫情下的全球大变局。立足于多重历史拐点之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亦聚力激活新一轮改革后浪。其中,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发展成为核心发力点,有望在年内率先释放改革红利。我们认为,因时应变与顺势选择的搭配,有望形成韧性与机遇的共存。2020年中国经济预计将大概率实现“六稳”“六保”,进而为衰退中的全球经济提供“稳定锚”。基于中国改革红利的长期成长性机遇,料将深远重塑疫情下的全球投资格局。

  政策应对:非常之时,因时而变。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当前全球经济衰退趋势难以逆转,国内总需求修复缓慢、通缩压力显现。针对这一形势,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非常之时采取非常之策,展现出宏观政策的三重应变,有望为“六稳”、“六保”提供关键助力。

  第一,政策目标之变。

  其一,增长目标被进一步淡化。《报告》没有设定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我们认为,这一举措将有效解开短期增速的硬约束,扩大疫情冲击下经济政策在多重目标间的腾挪空间,有助于聚力守住“六保”、“六稳”底线。其二,就业目标得到相对强调。《报告》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相较于全球疫情的冲击量级,今年的就业目标仅稍有放松。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下调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仅上调1个和0.5个百分点。上述目标在合理考量疫情冲击的同时,再度凸显“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决心和信心,有望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凝聚稳定共识。其三,在政策落实层面,《报告》提出,“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根据目前河南、天津、浙江等地的先行实践经验,我们预计,未来或将着重加强以下措施,以提高单位经济增速的就业吸纳能力:1)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并稳定劳动关系;2)加强特定人群(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的就业服务;3)促进多渠道、新业态的就业与创业。

  第二,政策重心之变。

  《报告》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这表明,为实现“六稳”“六保”,宏观政策重心将进一步下沉,在呵护中小微企业方面务求实效,从根本上修复经济微观活力。围绕这一方向,从《报告》来看,未来政策将主要从三大领域发力:一是加强专项金融财政工具,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巩固企业资金链条;二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调降电费、租金等刚性成本;三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延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我们预测,基于上述措施,未来或将进一步构建中小微企业与民生福利的协同稳定机制。一方面,对于达到稳岗标准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加大税费、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修复中小微企业对居民就业的广泛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扩消费”,并加大公共消费投入,在疫情下巩固医疗、教育、社会安全网等基本民生的同时,也夯实中小微企业赖以生存的需求端基础。

  第三,政策工具之变。

  在市场期盼之中,《报告》正式揭晓了新一轮财政“组合拳”的具体打法:1)预算财政赤字率上调至3.6%以上,财政赤字较去年多增1万亿元;2)年度新增专项债务限额上调至3.75万亿,较去年多增约1.6万亿;3)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规模约为1万亿。由此,总体政策规模较去年新增3.6万亿,与我们4月初报告的预测值(3.5万亿)基本吻合。这一举措标志着,积极政策将接棒货币政策,成为下阶段逆周期调节的主力军。我们预计,新一轮财政“组合拳”的未来投向将集中于:1)减税降费;2)新基建,以及旧基建中服务新型城镇化的部分;3)消费刺激和民生保障。

  在财政积极发力的同时,《报告》显示,货币政策将进行灵活协同,“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考虑到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目标为3.5%左右,并且当前物价压力展现出从通胀转向通缩的趋势,因此货币政策的通胀约束明显减弱,施策空间料将显著扩张。我们预计,年内央行有望将再适时推出两轮或以上的降准(或定向降准),流动性投放的重心进一步从短期转向长期,并围绕LPR进一步调整MPA框架,为LPR市场化加点的下行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小步幅、多频次的LPR下调料将成为最主要的政策工具,1年期LPR的全年降幅或将达到60BP。与LPR挂钩,惠及中小微企业的再贴现再贷款规模也有望进一步扩张。

  政策选择:时代潮起,顺势而为。在应对短期压力的同时,2020年中国经济还将迎来双重的长期历史节点。从内部看,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亟待强化。从外部看,新冠疫情已经瓦解全球旧格局,强博弈、高风险、多不确定性的新世界逐步到来。由此,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深化,将是今年两会的应有之义。沿循上述趋势,《报告》揭晓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改革蓝图。我们认为,两个核心发力点有望在年内率先产生改革红利。

  第一,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提速之年。

  延续4月9日《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政策思路,今年《报告》进一步构筑了年内落地的改革传导链条。其一,“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桎梏、跨区域调配障碍,激活建设用地对居民增收、产业落地、城乡发展的多向支持作用。其二,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够跳出现有局限,倾斜于效率更高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将得以实现。其四,这一带动作用的强化不仅在需求端培育更多层次的内需市场,在供给端亦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技术基础。其五,伴随产业升级的进程,金融体系改革亦同步加速。“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有助于将金融资源导向实体经济的高效率领域,尤其是加速资本与新经济的结合,支持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发展。

  第二,数字经济发展的突破之年。

  在《报告》的新规划下,数字经济将承担起短期稳定需求、长期推动转型的双重职责。从短期来看,新一轮消费促进政策预计将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报告》强调,“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扩大消费需求的环节,明确要求“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这表明,中国政策正在把握疫情后数字经济固化为日常生活必需的历史机遇,有望从在线办公、教育、娱乐、医疗、餐饮等领域激活新一轮的消费红利。

  从长期来看,《报告》表明,中国政策将从“软”、“硬”两个方面发力,加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在硬实力方面,新基建在《报告》中被多次提及,未来料将得到积极财政、资本市场工具创新的双重加持,加快支撑起产业互联网的运行框架。在软实力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国家-市场”综合化的研发体系、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等措施,有望将“激励兼容”这一上轮改革的成功秘钥应用至最富活力的数字经济领域,打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工银国际研究部 程实博士 王宇哲博士 钱智俊博士 高欣弘)

  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分析师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工商银行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报告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版权仅为工商银行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工商银行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2020-06-0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