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能否如期完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利益争夺日趋激烈,中美博弈在疫情冲击下更添不确定性。一季度疫情打击全球贸易,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量化约定的进口金额,执行情况已大幅落后于预期,引发市场对中美过去一年磋商建制推倒重来的担忧。然而,从意愿与能力两个角度分析,如期达到协议设定的目标并不像预想中困难。共同完成协议内容,符合现时中美双方核心关切,后续仍有时间、国家、囤货等多重空间可供腾挪。而年内由补库存与补需求主导的两波反弹,料将直观上填补落后进度。至于未来一段时间协议是否会突增变数,我们认为,大豆短期博弈影响有限,核心风险还需关注疫情的年底反复。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Q1执行进度大幅落后预期,增添市场对中美博弈变化的担忧。

  自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以下简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订之后,美国承诺依据执行情况,分阶段取消对中国加征关税。然而,由于2月国内疫情发酵以及3月海外疫情蔓延,疫情不可抗力致使产业链及物流运输中断,叠加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金额已大幅落后于预期。根据协议规定,2020年中国需扩大自美进口制成品、农产品、能源产品不少于639亿美元。而据我们测算,按2015-2017年各季度进口占全年比例分配协议额度,Q1中国向美国进口上述三类产品金额,已落后协议进度56%左右,其中,制成品落后进度40%,农产品与能源则落后进度高达73%和92%。当前中美博弈出现新变化的情势之下,倘若中国未能如期达成协议约定的贸易金额,市场担心美国将借此扩大对华制裁措施。

  从意愿角度,中美各自核心考量转变,共同完成协议期许仍未改变。

  疫情放大中美双方经济脆弱点,各自核心关切制约继续加征关税的可能。美国大选在即,而经济衰退几乎已成定局。额外关税将加重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隐性成本,处于修复期的企业与家庭部门,均难以承受信心和收入的双重创伤。同样的,中国政策将“保就业”作为2020年的首要目标,再添贸易争端将冲击企业出口,继而构成失业威胁。4月以来,中美贸易正有序进行并且力度有所加大,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定调“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虽然一季度执行进度被动受阻,但在双方期许不改变的情形下,后续仍可利用时间、国家及囤货等多重空间调配额度。

  从能力角度,潜在两波反弹或可填补今年落后进度。

  我们预计,第一波反弹将由补库存主导,时间约在5月-7月。中国正从供应链单一中心成长为供应-需求链双枢纽。虽然国内主要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疫情致使贸易中断,已大量消耗中国部分进口依赖型产品的库存。比如,中国大豆供给长期以来依赖进口,进口占比高达80%以上,而3月底大豆库存仅余331万吨,创下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

  5月以来,欧美等国审慎重启经济,而新兴市场经济体深陷疫情困扰,转而向欧美国家进口补库存既符合现实要求,也有利于协议的完成。第二波反弹则将受益于需求回升,时间约在10月-12月。假设中国经济增速在三季度出现反弹,需求回暖也将带来前低后高的执行轨迹。此外,农产品、能源等商品进口存在季节性特征,10月-12月一般为进口旺季,料将进一步增强四季度的进口力度。

  参考2015年-2017年(贸易摩擦发生前)中美贸易构成,我们依据上述趋势测算全年进口情况,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完成虽有难度,但潜在缺口可控。协议中明确指出“如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双方不可控的不可预料情况,导致一方延误,无法及时履行本协议的义务,双方应进行磋商。”因此,考虑某些特定豁免或宽限,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仍有望如期完成。

  大选筹码对执行协议实质影响有限,真正风险在疫情的二次爆发。

  贸易磨擦发生前,2017年大豆的比重占到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占美国所有对中国出口农产品总额的58%。因此,大豆在中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使其经常成为两国博弈的焦点话题。由于美国大豆成熟季节一般在9月,中国向美国进口大豆金额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0月-12月为进口旺季,5月-9月则为淡季。考虑中国市场对大豆的实际需求巨大,大豆进出口宜视作短期博弈风向,但对协议全局影响有限。即使出现极端情形,中国在淡季(5月-9月)完全叫停大豆进口,以此作为影响11月初美国大选的筹码,对全年农产品进口的影响大约为-10%, 对总进口(不含服务)的影响仅为-1.9%。相比之下,真正风险在于新冠疫情是否会在年底出现二次爆发,从根本上阻断大豆的旺季进口。据测算,倘若大豆旺季(10月-12月)进口中断,对农产品进口影响将上升为-44% ,对总进口(不含服务)影响扩大至-9%。届时,中美则大概率需要重新磋商协议金额,并施以力度更大的改动。

  (作者:工银国际研究部 程实博士 王宇哲博士 钱智俊博士 高欣弘)

  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分析师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工商银行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报告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版权仅为工商银行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工商银行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2020-06-0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