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85年果断的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让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时间飞逝,国人的财富积聚速度真正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速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组数据佐证这一说法:
一则消息是,胡润研究院数月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顶尖消费群体中,资产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200人左右;资产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2000人左右;资产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5万人左右;资产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有80万人左右。
另外一则信息显示,而美林新近发布的《2009年世界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富豪人数锐减15%,创下了该机构发表年度报告13年以来最大跌幅。但中国内地富豪人数首次超过英国,上升至全球第四位,甚至有望在2013年超越北美。中国富豪数量排名超过英国,固然很大程度上与欧美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风暴冲击实体经济导致经济衰退,让发达国家的富豪身家大缩水有一定的关系,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近二十余年国人创富能力和财富积累速度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和关注确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知道,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还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大多对财富的追求报比较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即财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大、地区的繁荣、企业的兴旺、个人的富有,财富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仅仅在二十多年前,我们的生活所需还是定量供应:需要粮票才能购买食物,需要布票才能购买衣服……两相对照,其间的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提高,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反而低于以前。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觉得不能完全排除现代社会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无序,竞争激烈,导致现代人们工作中压力加剧,心充满了焦虑和困惑,从而降低了财富和幸福的正相关关系,但笔者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人没有对自身的财富之道,即财富观做好定位好“坐标”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热衷于怎样赚钱,却从来没有想过应该怀有怎样的财富观。财富观是道,财富之道是一种从思想层面如何理解、看待和运用财富的智慧;而财富之术则是教人们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获得财富的方法。其实,只有首先理解了财富之道,才能对于财富之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否则只把心思放在如何赚钱谋利的技巧上,不去从宏观的角度思考财富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免不了陷入鼠目寸光、钻牛角尖的境地和导致不健康的财富观,进而影响自身的幸福感,可以这么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具体赚钱理财的方法千差万别,不一而论,但正确的财富观却是指导我们金融生活的基本原则,那么我们需要树立怎样的财富之道呢?
其一,取之有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富如果合于道而可以去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不合于道而不可去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这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此话对今人的启迪在于,追求财富需要我们在合法、合理、合情的这个大前提下进行,人类都有欲望,社会需要健康发展,合法追求财富的欲望是人类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欲望。挣钱只要挣得合理合法,就是天职和表现。
其二,用之有益。
有人说,钱是一面镜子,映出人间万象;钱是一架天平,称出人的分量;钱是一架分析仪,测出人的品位;钱是一把双刃剑,既造就了许多人,也堕落了不少人的灵魂。对钱褒也好贬也罢,但钱是社会和人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爱钱、赚钱和用钱,都是无可非议的,重要的是人要树立正确金钱观,做钱的主人,不能成为钱的奴仆;人爱财但不能贪财,不但需要取之有道,更加需要树立用之有益的观念。也就是说要做到正确看钱,正道赚钱,正当用钱。金钱的多少是不能和人的价值划等号的,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金钱,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金钱与幸福并不成正比,幸福是一种精神感受,拥有金钱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幸福。金钱也不是万能的,有钱治得了病,但救不了命;有钱能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正如人们所说“没钱是不行的,光有钱也是万万不行的”。有的人受金钱拜物教的影响,把钱当成了人生的价值,把赚钱当作了人生的目的,从而成为了金钱的奴仆,受钱的奴役。就像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塑造的欧也妮•葛朗台一样成为一个典型的“守财奴”。
索罗斯、比尔•盖茨国人耳熟能详,虽然索罗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招致骂名,然而他慷慨解囊,把50%以上的资产都用于慈善事业;比尔•盖茨目前个人的财富已经达到大约500亿美元,蝉联世界首富12年。他平均每分钟挣6659美元,与此同时,比尔•盖茨还连续多年荣膺“最慷慨的人”称号,成为世界上捐款最多的人。相信对大家具有一定的启迪之作用。世界管理大师杜拉克说:“我不知道一个人死了之后还有那么多财富有什么意义。一个人、一个企业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财富与社会来分享。”
其三,淡然处之。
如今,财富对于一个人确实很重要,但不管什么时候,人不能为财富所累。既重视财富,又看淡财富;该世俗时世俗,该超脱时又超脱;人支配财富,而不是财富支配人,这才是正确的财富观。如果做到这个境界,也许更容易得到财富。
调查发现,幸福的人最重视家庭,他们大多把财富的重要性摆在第三位,但是不幸福的人却把财富摆第一,家庭摆第三位。不幸福的人认为钱对幸福而言很重要,他们渴望拥有更多财富,且愿意花更多钱去得到幸福。
心理专家认为,追钱是永无止境的,你愈是想去追求,就会愈不幸福。财富目标不必订得太高,循序渐进投资理财,才是幸福之道。
英国的思想家培根说得好:钱应当用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应当谨慎地使用,应当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应当无留恋地与之分手。这就是我们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
(工行网站特约 作者:李保华)
注:本信息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