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通货膨胀真的会来吗?
 

  何为通货膨胀

  根据通常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作为判断通货膨胀率的指标,我国CPI自今年2月以来涨幅一连6个月为负,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预期通货膨胀的声音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所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直接购买长期国债释放流动性。所谓“量化宽松”,就是以市场金融业是否恢复“正常”放贷为唯一标准,不顾一切地“印钞票”。由于大量流动性并非以现金的方式投放市场,而是以票据等方式,把钱汇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不会极大地增加社会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当银行业账面资产增加,放贷冲动增强,对客户发放贷款从谨慎变为宽松,社会的整体流动性过剩甚至泛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本国没有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市场的全球化,其他国家也可能出现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美联储从2008年9月初开始大幅增加基础货币,如今已经增加为原来的10倍,增幅为过去50年之最。M1在过去12个月的增幅已达15%,接近过去半个世纪的最高水平。中国实行的虽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GDP只有美国的1/3左右,但基础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广义货币存量也与美国相差不多。货币供应增速与名义GDP之差在一季度达到22个百分点的历史高位,广义货币的供给远高于GDP的需要。

  关于通货膨胀的几种观点就我国而言,有关通货膨胀预期的观点大致分为四种。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今年年底就会到来。其主要依据是央行采取了与美联储类似的做法, 大量投放货币, 由于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货币发多了,通货膨胀就会到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韩秀云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之一。在韩秀云看来,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反过来导致资源价格上涨,而生产资料价格一涨,消费品价格也就会涨。所以只要大宗商品价格向上,就不可避免会导致我们的消费品价格向上,通货膨胀也就来了。“当经济走出谷底,要防的不是通货紧缩,而是通货膨胀。开始会是结构型通货膨胀,接着明年初左右会转型成资源价格也上涨的全面型通货膨胀。”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左小蕾分析,目前总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没有形成,因为经济增长还没有真正恢复到正常水平,CPI还在低位运行。资产价格上涨可能形成的成本拉动通货膨胀,在去库存化没有结束、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适当调整之前,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条件。但在经济增长恢复正常、产能得到适当调整、货币开始周转时,货币供应远远超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的乘数效应将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因为全球经济都已经处于周期性下行过程中,中国最近几个月无论是PPI还是CPI都是负数,如果接下来的几个月依然保持这个态势,那么就是通货紧缩了。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今年我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产能过剩及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能够有效地阻止通货膨胀。他表示,中国不怕通货膨胀,而且有办法治理通货膨胀,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通货紧缩。当前我国已经战胜物价过高的状况,下面的任务就是全力保增长,保增长的措施也是对抗通货紧缩的措施。

  第三种观点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短期看通货紧缩,长期看通货膨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今年大部分时间经济都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防通货紧缩;而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将出现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的明显转换,宏观调控重点是防通货膨胀。即“今年防通货紧缩,明年防通货膨胀”。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目前讨论通货膨胀为时过早,我国还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威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近日在“ 环球国际(2009夏季)论坛”上表示,近两年内我国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室主任刘霞辉认为,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需要两三年时间恢复,通货膨胀也应该是两三年后的威胁。“CPI、PPI 降幅超出预期,表明社会总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压力很大,而货币信贷规模扩张并不直接进入商品领域,因此在经济全面复苏之前通货膨胀不太可能出现。”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中国信用卡 2009-11-24)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