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中国商业银行的雏形
 

  “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据《尉缭子·治本篇》载:“民无二事,则有储蓄。”不过,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百姓中财物的积聚、储存。最原始的储蓄是窖藏。古时钱币大都是铜币,人们为了安全,将多余的钱装在缸、坛等容器中,尔后或藏入地窖,或埋入地下,这种方式一直盛行到东汉前后。扑满是我国古代专用储蓄钱币的瓦器。南北朝《西京杂记》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这种扑满储蓄大约始于秦以前,盛行于汉朝。唐朝中期,商业日趋繁荣,市场上开始出现代商人保管金银财物的商铺,称为僦柜,也称柜坊。一些富商巨贾为了财物安全和避免搬运麻烦,常将钱存储在僦柜中,需要用钱时可出帖或用信物支取。到了宋代,由于柜坊逐渐成为销熔铜钱和赌博的场所,官府常加取缔,业务逐渐衰落,至元朝就消失了。

  在古代,银铺的行业组织就是“银行”。南唐(304~439年)《江宁府图》中已经出现了“银行”。南宋景定《健康志》卷一六《镇市》引旧志说:“今银行、花行、鸡行……皆市也。”据卷首周应合《献皇太子笺》说,旧《健康志》“所记止于乾道”,意指该书所记载的是乾道(1165~1173年)或醇熙(1174~1189年)以前的事,这表明南宋初年健康的银行已经成市。另外,景定《健康志》卷二一《楼阁》中也提到“东南佳丽楼在银行街”。可以推测:街道以“银行”命名,当是金银铺云集之所,类似当今北京的金融街。

  在票号产生之前,中国早已产生金融组织、信用机构和汇票业务。早在周朝,借贷行为就已经很流行了,政府特设“泉府”,相当于今日之财政部和国家银行,负责各种征课税款、稳定物价和办理赊贷。《周礼》中“傅别”一词,就是债券之意。秦代有商业信用的记载,主要是赊买和赊卖,它们是同一买卖行为的两种说法,都是买卖的延期付款。唐代的金银铺、宋代的交引铺等都具有货币兑换的职能。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唐朝有“飞钱”,又称为“便换”;宋代有“便钱”、“会子”。

  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长安设有进奏院,各军、使也设有办事机构,类似今天的驻京办事处,专司与中央政府联络。商人在京卖出货物之后,如果不愿或不能带现钱回家,就可以将钱交给本道的进奏院,进奏院据此开出一张票券,双方各持一半。商人到本地后,到相应的机构核对票券,如果属实则可领回现款。这种票券既消除了商人携带现钱的风险,也减少了地方政府运钱进京的麻烦。经营汇兑业务的有各道进奏院,各军、使办事机构,还有政府各机关如户部、盐铁等。有的富贾商人也经营汇兑,他们在各道有分支机构——联号或有交易往来,那时汇兑不收取费用,采取平价。不过,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往往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合券付款。因此事实上,对于进奏院等“类银行金融机构”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利息收益。

  “会子”产生于北宋,是一种取钱物的凭证。见于记载的有会子、钱会子、铅锡会子、寄附钱物会子等。“子”意为取钱凭证,“会”有“会合”之意,而无“会计”之意,可见应读“汇”音。产生于明末的汇票很长时期都写作“会票”,后逐渐被“汇票”所取代。从“会票”一词的演变也可见“会子”的读音。元末明初,钱庄雏形开始出现,这是一种带有现代银行性质的储蓄店铺,比世界上最早的意大利威尼斯银行早了300多年。钱庄也叫“银号”、“银局”,一般都由富商开设,除办银钱业务外,有的还发行钱票。到钱庄存钱可以获得微小而不固定的利息。另一说法认为到清初才出现钱庄,主要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进而衍生出贷款和存款业务。清康熙年间,汇票已经有即票和期票之分,即票是见票即付,期票在约定日期付款。山西票号出现于道光初年,以经营票汇、信汇、电汇三种形式的异地汇兑业务为主,19世纪末业务重点转向官款汇兑和官吏存放款。儒商制序的基本精神“利以义制”最集中的体现在山西票号的内部制度上,它主要由经理制度和信用放款制度组成。

  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约在道光三年(1823年)诞生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前身是设于城内西大街的“西裕成”颜料庄,原由该县达蒲村李氏开设。在总经理雷履泰的运营下,从诞生之日起就采用了类似现代股份制的管理结构,即所有者的“银股”和高级经营者的“身股”,逐渐成为平遥颜料业中的佼佼者,并在全国各大商埠设有分号。接着,太谷和祁县的大财东、大商号也先后急起直追,纷纷投资票号。从1823年至1853年的30年间,山西票号迅猛发展。由于平遥、太谷和祁县的大财东、大商号在经营票号过程中都是非本地人不用,总号又都设在本县,这样就形成了山西票号的平遥帮、太谷帮和祁县帮。“平、太、祁”三帮的形成,标志着山西票号群体组织的确立。这一时期,山西票号的经营模式适应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机动灵活地为客户提供了高品位的优质服务。山西票号的逆汇业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通的。另外,山西票号还制定了一系列保密措施,让客户汇款放心、取款顺心,深受客户欢迎。

  同治元年(1862年),随着汇兑“京饷”业务的开通,山西票号很快便进入兴盛时期。清朝政府官吏的俸禄、八旗兵饷以及皇宫用费,都是靠各行省和海关的地丁钱粮、盐课、关税等项征收的白银运往京师以保证供给,时称“京饷”。在各级地方官的支持下,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31年间,山西票号汇兑京饷多达5864.3万余两,平均每年汇兑达189万余两之多。不仅如此,“协饷”、“铜本银”以及“洋务运动经费”等也都成了山西票号汇兑的业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承办“四国借款”还本付息汇兑业务后,山西票号的汇兑业务大幅度增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因“庚子赔款”还本付息汇兑业务达到鼎盛时期。1907年4月,山西的合盛元票号走出国门,在日本神户开设支行。半年后,又在东京、横滨、大阪以及朝鲜的仁川开设分行,经营起国际汇兑业务。清代票号改革家李宏龄说:“庚子内乱,天子西巡,大局岌岌,各商停滞,而票商之持券兑现者,上海、汉口、山西各处云合雾集,幸赖各埠同心,应付裕如。至是之后,信用益彰,即洋行售货,首推票商银券最足取信,分庄遍于通国,名誉著于全球。”

  从山西票号1823年创建到20世纪20年代衰败,历时一个世纪,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金融网络,承担起全国范围的汇兑业务及存放款业务,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银行。然而,从每一家票号的情况来看,它们却都是由总号和分号组成的中小型金融机构。随着各省官银号以及各种官办、商办、官商合办银行的设立,票号的大量业务被瓜分蚕食,利润急剧萎缩。同时,由于山西票号相对保守,人员偏安本地一隅,不思变革,不求规模化。虽然当时有识之士大力倡议合组银行,但遭到业内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如愿。1908年至1945年间,特别在1922年前后,陷于战乱和新兴银行竞争中的山西票号最终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拉开了中国现代银行崛起的大幕。

  (作者:蔡宁伟)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中国信用卡生活 2010-06-17)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