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眼中只有钱,其实钱只不过是信用的载体。它就如手中的细沙,你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信用透视:
货币从来就没有逃出过信用的手心
任你货币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也逃不出信用的手掌心。货币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中产生的,信用是交换行为的基础。没有信用,何谈货币。货币的形态经历一系列演化,最终又回到起点,依然是一个信用符号。从货币的进化史中,可以发现,信用比货币更具有永恒意义。
人类社会从蛮荒走到文明,就是一个商业信用不断扩张的过程。货币是支撑和维系商业信用扩张的纽带,当商业信用扩张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要求相应的货币形态出现。人类社会就是在商业信用和货币形态的交织扩张和演变中向前发展的。
在远古时代,人与人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只是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商业信用局促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也就没有货币出现的必要。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一次的物物交换很难满足交易双方的需求,要进行多轮的,多方参与的交换才行。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人们渴望一种独立于物物交换之外的媒介出现。于是,一般等价物就应运而生。
作为货币初级形态的一般等价物,可谓种类繁多,贝壳,石块——只要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物质都可供选择。也就是说,一般等价物必须是在多轮交换中均被认可的媒介,既使它没有实际的用途。显然,原始货币制度的基础不容置疑地含有信用因素。
但是,将人类的信用落在贝壳、石块上还是太脆弱了。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跨越的地域越来越广,也就是商业信用的进一步扩张,以前氏族内部或氏族间的多次博弈逐渐被一锤子买卖代替。这时,地区间币材供给的差异和交易中币材选择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诈骗行为屡屡发生。于是,币材的选择逐渐趋同,集中到金和银两种贵金属上。
金和银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是天生做货币的料,但对于一般交易者来说,分割金和银还是勉为其难。以信用为基础,标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铸币适时出现了。这时的城邦已经广泛存在,铸币权自然的转到国王手中。说得冠冕堂皇一点,这可以满足商业信用进一步扩张(跨越国界)的需要,但事实上国家铸币一经应用,国王便不肯放弃了。因为铸币税的收益比实物税要实惠得多。从此,国家制度与货币制度密不可分,国家权威为货币提供信用担保,恰恰是货币机制的基础前提。
当铸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开始发挥作用,人们意识到金属铸币的重量和成色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是能充当信用符号,一张纸也可抵万金。纸币出现了,但其流通离不开国家信用做担保,这时候,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信用关系也建立在货币基础之上。国家失信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大量的印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往往会在战争和金融危机时期发生,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钱不值钱了,有些地方甚至会回到物物交换的状态。可见,一旦信用丧失,货币也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商业信用的扩张速度是令人惊异的,与之相伴的是各种金融活动的出现。结算、汇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银行随之诞生。海外贸易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保险的雏形开始显现。当以委托代理关系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大行其道时,股票出现了。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可以将社会资金聚集起来,通过放贷推进企业扩大再生产,这是一个创造信用的过程。投资者购买股票是购买企业的未来,这也是一个信用交易的过程。我们发现,当商业法律法规逐渐完善,金融机构以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大量涌现的时候,货币经济已经逐步让位于信用经济。
在信用经济时代,货币的具体形态并不重要,一张卡片或一堆数字都行。人们是在交换信用,而不是交换货币。企业在银行里有一个信用额度,个人在银行里也有一个信用额度,额度的大小与企业的资质和个人的素质紧密相连。企业的信用额度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创造未来,而个人可以利用这个额度消费未来。人的创造力和欲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信用使两者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货币形态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不变的依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用。信用比货币更真实、更长久。有些人眼中只有钱,其实钱只不过是信用的载体。它就如手中的细沙,你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货币从来就没有逃出过信用的手心
(作者:张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