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险市场,与股市关系最密切的就要算投连险了。
股市一飘红,手上拿着投连险保单的投保人就高兴了——短短几个月,很多投保人的投连险账户价值普遍上涨10~20%。
2006年4月以来,沉迷许久的中国股市迎来了久违的全线飘红,在此带动下,保险市场与股市关联密切的投连险也顺势而上,出现了少见的热销。以上海市场为例,今年前4个月上海投连险销售3.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北京一家以投连险为主的保险公司,今年前4个月销售额达3000万元,同比也大幅增长。
另据上海市场的统计数据,2005年运行时间较长的6只投连险产品的16个账户,其中有15个账户的单位价格在此期间逐步回升,上涨幅度在0.32%~8.08%之间,且有5个账户的涨幅超过了5%。而在2004年,近60%投连险账户处于亏损状态。
投连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当时是为了弥补保险资金的“利差损”而向投保人分享投资利益的一种“收益补偿”型保险,即如果购买了传统寿险产品,在没有出险的情况下所缴保费可以分得一部分投资收益。
如今,投连险已成为欧美等国家一种主流保险产品。
“退保风波”后的期待
199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款投资连结险产品,当时很多人还没有弄清楚投连险为何物,就一阵风似的争相购买。这为后来的退保风波埋下了隐患。
两三年后,在中国保险业界上演了一场“投连险风波”:
2001年底,福州3位投保人偶然发现他们曾经一起购买的投连险账户上的金额比刚买时少了很多,于是在当年12月30日联名向福州保监局投诉。
在投诉信中3位投保人表示,2001年5月福州平安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推销“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险”时,承诺这种保险投资回报率在18%以上,3人便同时购买了投资连结保险,之后每人还追加了5万元、6万元不等的投入。
经福州市保监局调查,平安投资连结保险当时已经出现了亏损,但平安保险公司业务员一直隐瞒亏损真相,因此他们的保单明显属于欺诈性合同。他们强烈要求福州平安保险公司对此有个明确说法,对他们的保单进行全额退保。
经多方努力,3位投保人从福州平安公司全部领回了16万元投资连结保费的退保金。其中一位投保人说,他的那一部分约30%的损失,是平安公司保险代理人用现金赔付的。 随后,2002年~2003年,在中国出现了投连险保户大规模的退保事件,中国的投连险市场进入低迷期。
“退保风波”暴露出中国投连险产品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还在于投保人对于投连险产品的不了解,以及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的种种误导行为。而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狭窄以及对客户定位群体的模糊也是重要原因。
之后,在万能险的带动下,以及分红险的持续热销,很多人对于投资型保险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一些以投连险为主要产品的公司的出现,也使得人们对于投连险的选择越来越理性。
今年股市的红火,让那些坚守着最初购买投连险保单的保户终于舒心了一回,也让很多人在购买投资型产品时多了一份选择。
投连险是什么?
投连险是“投资连结保险”的简称。
简单地说,在保险市场上,投连险就是“保险产品里的股票”。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障;股票则是“风险投资”。
与股票相比,投连险具有保障功能;与传统保障型的保险产品相比,投连险有投资功能。所以,投连险就是一个“保障+投资”的金融产品,它的生产商就是保险公司。
投连险所交的保费,被分管到两个账户里,一个“保障账户”,一个“投资账户”。其中,保障账户里的资金,用来投保人身保险;投资账户里的资金,在扣除账户管理费和公司管理费后,进入到投资账户,由专家进行投资运作,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投资者。
投连险的投资账户一般分为三个子账户:稳健增长账户、基金投资账户和债券投资账户,分别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投资者可以根据原各账户比例以及市场情况,短期调整各账户的投资比例,以及配合长期的投资策略,依据市场变化选择最优投资组合,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收益。
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投连险的所有风险由投保人承担,如果在投资过程中出现亏损,保险公司是不承担责任的,这点与股票一样。
先规划,后买投连险
投连险仍然是一种保险,它仍有保障功能。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投资品。很多人购买这种产品时,更多倾向于它的投资功能。 国内很多人对于家庭理财,往往有两种极端的选择,要么将全部资金存入银行,要么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股票中。其实将钱存入银行也好,购买股票、投连险也好,都是理财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财规划。
位于理财金字塔顶层 由于投连险产品的特点,在家庭理财、保险规划中,投连险这类产品应该是排在后面的。 我们讲家庭理财金字塔,最底层的是保障,而在“保险保障”这一部分里,我们一般是指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也就是意外险、寿险、医疗险、重大疾病险。
投连险在上述金字塔中,应归于顶层“投资”的部分。
那么,你要不要买投连险?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有没有基本的保障,你的其它重要的人生规划都做好了没有。
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意外险(或寿险)和健康险保障都没有,那么就不要先买投连险。相比纯保障型的产品,投连险的单位保费相对还是很高的,并且很多人在购买后忽视其“保障账户”的功能,将保障额度定的很低,所以导致交了很高的保费而保障功能很弱。比如,年交保费12000元的投连险,可能设的初始保障额只有5万到10万元,甚至更少;寿险的话,30多岁的人保额50万元,保障30年的定期寿险也就每年2000元左右的保费。
如果有了基本的意外险(寿险),有基本社保但没有增加重大疾病险,一般也要先买重大疾病险。
购买保险的先后顺序以下可以参考:
意外险、寿险——医疗、重大疾病险——子女教育、养老险——投资型保险 (以上投资型保险,包括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
作为长期储蓄看待 即使你购买了投连险,也不要将投连险等同于和股票一样的投资品,一出现亏损就想退保。你只要保证其有一定的保障额度,投资账户保持长期运行,仍可以获得稳定的回报。对此,专家有精彩的论述。 瑞典斯堪的亚集团CEO安德逊说,应该把投连险作为长期储蓄来看待。他举例说,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各国政府原来的养老体系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多数国家都对私人长期储蓄产生越来越大的需求。投资连结险作为一种灵活普遍的长期储蓄解决方案,已成为多数国家成熟储蓄市场中一个自然的构成部分。在英国,投连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的20%以上,在爱尔兰、卢森堡等国家占70%以上。
由于投资连结保险的收益主要来自资本市场。所以在短期内,股市的变化等会对投连险的收益产生一定影响,但如果把投连险放在一个长期储蓄、长期投资的观念下,资本市场的动荡不会对它产生太大影响,尤其是在一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金融环境稳定的大环境下;同时,在专业的投资专家、顾问的操作下,投保者可以通过理想的投资组合,打破资金收益与股市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从而实现投连险长期的理财功能。
投连险
不可能适合所有人
段方晓: 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市场运营官,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并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金融学硕士学位。
“我们的客户目前已经增至1000多人,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座城市银行的VIP贵宾人群中”,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市场运营官段方晓告诉我们:在中国,投连险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属于高端消费。 就是这样一群高端客户,今天1—6月份已经贡献了2.5亿元的保费收入。“国内股市回暖的大背景,显然是促进我们销售业绩大大提升的重要因素”,段方晓同时表示:投连险属于长期投资类产品,虽然目前是购买的一个较好时机,但短期获利并非投资人的最终目标——满足一生的财务需求才是投连险的终极目标。
投资连结保险
《钱经》:投连险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保险?
段方晓:这个产品实际上是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两个连接在一起的一个产品,简单的说,就是投资连结保险。 投资者将钱交给保险公司去运作,与传统寿险产品最大的不同是——投资收益全部归保户所有,当然,投资风险也要保户自己承担。同时,根据客户对附加险的选择,大家熟悉的传统保险中的一些保障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而且是从投保客户的投资账户直接扣除相关保险费用。
《钱经》:与我们经常说的传统寿险有很大区别吗?
段方晓:在中国市场上,属于投资型保险中前沿性的保险品种,是集合了保障和投资功能于一体的长期投资产品,是一种跨越了传统保险业、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金融创新产品。
《钱经》:专业投连险公司往往习惯摒弃传统保险代理人的营销模式,而是广泛与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经纪、代理公司等专业机构进行合作,为什么?
段方晓:相对于个人营销员销售模式,银行等专业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有着良好的信誉保证,可以极大地避免个别营销员由于短期利益驱动所可能产生的误导甚至欺诈客户的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中拥有的高素质专业人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同时,也可以使保险公司将更多精力专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环节——产品开发等方面。
多过滤一层风险 而且,投连险的一种产品往往提供多个投资账户,不同的账户投资不同风格的基金组合,力求各账户的目标回报率不低于各自的业绩比较基准。与直接购买基金相比,投连险可以一次锁定投资成本,甚至可以免费进行账户转换。
《钱经》:基金本身已经是一种专家理财的模式,投连险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段方晓:对于一个个人投资者而言,想要在国内50多家基金公司、100多支基金中选择投资对象,肯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投连险可以通过筛选,帮助投资者多过滤一层风险。
相信专家
《钱经》:但中国人似乎更愿意自己去投资。
段方晓:情况的确如此。大部分中国人一般还是愿意自己做投资,他们更相信自己。比如买股票、买基金和买各种投资产品,我们中国人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为什么?我想跟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和我们的文化背景都是相关的。 我们自己做了一个判断,如果判断对,我们会为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如果判断错,有一句话叫“愿赌服输”。外国人的想法,就可能不太一样了,他们更相信专业,相信专家。如果他们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一般都会去找律师;在理财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中有很多独立理财的财务策划师,不代表任何一家公司,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我想,在这一点上,应该能给国内有理财需求的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钱经》:国内哪些人群热衷购买投连险呢?
段方晓:他们一般收入较高、理财需求旺盛。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很多都有海外工作、生活的经历,对于投连险至少有印象,不会那么陌生。其实在国外,投连险并非高端的险种,但在目前的中国,却只有少部分高收入人群能够正确理解它。
《钱经》:在中国,究竟哪些人更适合购买投连险呢?
段方晓:第一,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没有更多时间去管理自己的财富;第二,相信专家;第三,要给自己足够长的投资时间。
高手玩法: 转换投连险账户
如果投连险保户留意到股市的行情,及时将平衡型投资账户的资产转换到基金投资账户上,那么,其投资账户价值将会大涨。
专家提醒,要目前股市大好,投连险账户价值猛增的情况下,应注意投连险账户的比例转换。
由于多数投连险下设多个不同风格的投资账户,保户可以选择将保费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进入一个或多个投资账户中。并且,还可以调整保费在不同投资账户的分配比例,也可以在不同投资账户间进行资产的转换。
一般来说,投连险三个子账户中:低风险收入型投资账户中,设有保证投资收益率,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现金拆借等;高风险高收益型的基金投资账户中,最少有60%的资金用于投资基金;而稳健平衡型的投资账户中,要求不低于20%的资金用于投资国债及银行存款,不高于60%的资金用于投资基金。
如果投连险保户留意到股市的行情,及时将平衡型投资账户的资产转换到基金投资账户上,那么,其投资账户价值将会大涨。从最近各投资账户的业绩表现不难看出,在目前股市已步入牛市的情况下,基金投资账户的收益优势确实非常明显。如广州4月份的数据显示,若保户不进行转换,仍将平衡型投资账户不动,则同期收益只有9%;若进行转换,则投资收益可达到14%。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A股市场正处于牛市的开端,股市的大牛行情可能会持续数年,一些逃离了股市的老股民纷纷重返股市,而投连险保户也应考虑——适时改变保费在不同风格的投资账户之间的分配比例,以尽量增加投资收益。
从近几年投连险的市场经验来看,个人投资者在选择投连险时,一定要认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然后去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账户。一旦选择错误,要及时调整,比如通过同一产品内部不同风格账户的转换等方式进行弥补。 所以,保户要根据自己的投资风格,以及根据行情的变化,来对你的账户作及时的调整,以达到收益的平衡或最大化。
代理人陷阱 面对如此复杂、专业的投连险,如果我们不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稍不留神,就可能上一当。 一位保户曾于两年前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投连险产品,今年该险种出了一些结构性问题,保险公司给了客户四种选择,重新调整自己的保单:
第一种方案:进行险种转换,缴费方式依然为年缴——意味着:保险公司可能已经将投连险业务停止,给你换上传统保险。
第二种方案:进行险种转换,但交费方式改为趸缴——意味着:你的保单将换成纯储蓄或投资型,保障额度将大大减少。
第三种方案:不更换险种,由保险公司另赠一些投资单位——意味着:你将继续持有原来的保单,但原先的损失保险公司会替你弥补一部分。
第四种方案:全部转换为现金,但客户要受一定损失——意味着:退保。 当时保户对他所购买的险种的调整毫不知情,他的代理人只是口头通知。一周后,代理人拿着一份新的保障给他签字,他看到数额变化不大,就签了字。
半年后,这位保户才发现代理人擅自采用了第二种方案:为他更换了险种,并且采用趸缴方式一笔交清。而他当时亲笔签署的保单,正是他的代理人擅自为其购买的新保险产品。本来就对购买投连险有些后悔的他,如今更是平白多买了一份。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特殊案例,很多保户不了解保险条款,不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保险利益,所以在很多时候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代理人牵着鼻子走了。所以,对于保单的保险利益、缴费方式以及犹豫期等等细节问题要清楚。
(作者:骆祖金、薛杨阳、马格、韩捷、j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