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美国昔日第一大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公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高盛报表1929年股灾以来首次见红--每股普通股亏损4.97美元,季度合计亏损21.2亿美元。高盛的高管们辛苦一年,奖金全无。而2007年此时,靠沽空次贷躲过次贷危机一劫的高盛却赚个盆满钵盈,正忙碌着给CEO及其手下员工们大发圣诞红包。
在国际金融大舞台上,高盛无疑是一位令人瞩目而又无比辉煌的舞者。高盛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历经140年沧桑岁月仍魅力四射。高盛的舞步有太多的悬念,如今高盛面临着巨亏,像个旋转于舞池中的超级舞者不慎跌飞了红舞鞋,舞步突然显得那么艰难而别扭。
惊魂2008
人们还记得一年前高盛踩着同行的悲痛载歌载舞、欢呼雀跃的情景。在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高盛利用衍生工具在抵押贷款市场上保持净空头部位,因而从抵押贷款市场的熊市中出人意料地成为赢家。
当高盛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布兰克芬喜滋滋地数着巨额红包时,花旗和美林的老总却因业绩下滑卷起铺盖走人,黯然离去。此后,2008年华尔街一波又一波的金融海啸风浪使人心惊肉跳。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华尔街,是国际金融的中枢神经,以其魔幻般的魅力,左右着世界经济,书写风流,尽显辉煌。可是2008年,在次贷危机狂潮的冲击之下,华尔街却陷入世界末日来临一般的恐慌,昔日投机家的乐园沦为地狱。负面新闻像旋风一样在华尔街扫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于是雷曼兄弟倒闭卖身,美林证券成为美国银行的盘中餐,AIG被美国政府强行收入囊中。往日趾高气扬、神采飞扬的华尔街金融公司的雇员们一个个忙着收拾物件,卷“铺盖”回家,大街上满是相互告别的悲壮情景。这一年来,高盛经受着减记和减收共袭的煎熬而并非空穴来风。 近日,高盛的第四季度财报终于证实了市场分析师们的大致判断--业绩亏损,这是高盛1999年上市以来第一次季度亏损,打破了高盛金身不败的神话。连老谋深算的股神巴菲特也失算,跟着高盛受累。
善变的舞者 尽管高盛遭遇亏损,但平心而论,高盛曾是华尔街最机灵的投行。在国际金融舞台上,高盛习惯于剑走偏锋,它的舞步很“另类”,时常超越一般的“肢体动作”,是偏执驱使高盛登上财富顶峰。
高盛又是一个善变舞步的舞者。当金融风暴横扫过来,高盛低头求生,主动转型,改变经营模式,申请由投行改成商业银行。高盛变身后可能利润空间会收窄,但它不仅可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吸收储蓄存款,拓宽融资渠道;还可享受与其他商业银行同等的待遇,获得申请美联储紧急贷款的永久权利。相对于远离政府监管体制外的“自由生活”,高盛转型后除了继续接受证券委员会的监管,还要看美联储的脸色行事,虽说少了一点自由,但毕竟系上了一根安全带。高盛转型后,它的舞步也会跟着变换,成为小心翼翼的商业银行经营者。
颠峰过后的新舞姿 盛极而衰,辉煌的顶峰之后就是往下坡走,高盛也挣脱不了这个自然规律。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大鳄纷纷败退,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高盛也不可能幸免。
高盛不是处在世外桃源,也难逃次贷危机厄运,影响在2008财年第一季度终于体现。3月18日,高盛集团最新季报显示,截至2月29日,高盛一季度净利润由2007年同期的32亿美元,合每股6.67美元,下滑至15.1亿美元,合每股3.23美元。
高盛当时预计,全球经济不会那么快好转,因为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都还没有恢复。市场形势比高盛预料的还要糟,高盛虽然转型为商业银行,并得到政府100亿美元的救助,但转型未转运,亏损还是如期而至。
第四财季,高盛负营收15.8亿美元,2007年同期营收107.4亿美元。而分析师平均预期该公司当季营收6.63亿美元。包括固定收益、证券与委托投资部门在内,高盛的交易与委托投资业务第四季负营收43.6亿美元。委托投资部门当季净亏损36亿美元。该部门在企业投资上损失了20亿美元,房地产投资上亏损9.61亿美元。固定收益部门的负营收达到34亿美元,原因是由于包括企业债务、私人与公共股票、以及信用产品交易在内的投资亏损。该部门的亏损包括来自非投资级别信贷发放活动的13亿美元亏损,以及商业抵押贷款与证券上7亿美元的亏损。
第四财季,高盛投行业务部门净营收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48%,至10.3亿美元。该公司还表示,财务顾问业务净营收下降了54%,至5.47亿美元,并将此归咎于并购活动的减少。
由于信贷危机的影响,承销业务的净营收下降了37%,至4.60亿美元。但综合2008全年,高盛盈利20.4亿美元,合每股4.47美元。
高盛一直被认为是在本轮危机中受冲击最小的华尔街大型投行,但随着形势的恶化,该行也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将业务重点转向风险更低的储蓄业务。高盛CEO和六位高管已宣布,2008年不领取年终奖金。高盛上月宣布将裁员10%。虽然曾经让高盛引为自豪的次贷“废墟”上的光环已经褪去,但高盛的红舞鞋仍会不停地旋转,毕竟是实力强大的舞者。
(作者:蔡恩泽)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