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以来,外资银行已开始逐步为企业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70年代,以支票锁箱、上门服务为主;70年代—80年代,以资金自动归集、零头寸管理、自动对账和代理支付为主;80年代后期,又增加了自动清算和理财服务等。目前,欧美银行已有较为成熟的现金管理体系,其主要功能涵盖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资管理和综合客户服务。
国内银行从2000年后开始逐步涉及现金管理领域。近年来,现金管理服务被视为使客户和商业银行双赢的产品,日益受到中资企业的广泛重视。一方面,对于客户而言,现金及财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企业通过现金管理来降低财务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收益,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价值创造等诸多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现金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当前乃至今后若干年核心业务之一,将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扩展盈利渠道和稳定盈利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代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服务,是指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进行统筹规划,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成本。一般而言,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包括:账户及交易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供应链融资和风险管理等产品和服务,而上述业务又随着各个商业银行的特点有不同的侧重点。
国内现金管理的现状
现金管理虽由来已久,其内涵却在不断升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监管政策的变化,现金管理的范畴已更加广泛。从目标群体上看,对现金管理最关注的群体已经从单一企业过渡到企业集团,甚至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集群;从管理范围上看,除传统的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外,还加进了票据、债券等新的准现金内容;从管理模式上看,更出现了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财务外包等诸多模式,且不同行业还有各自的特点。
随着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及技术条件的变化,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服务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各家银行纷纷打造自己的现金管理品牌,现金管理产品可谓遍地开花,现金管理业务竞争也日趋激烈。当今客户的需求也在随着政策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管理的改善、经验的提升,而不断更新、升级。客户对现金管理服务的需求已经从单一产品向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从单一客户需求向供应链整体金融需求升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现金管理业务是吸引低成本负债,获取成本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稳定优质客户群的有力手段;是开拓市场,实现交叉销售,扩展盈利渠道的有力武器;是赚取非利差收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有力措施。国内银行现金管理市场方兴未艾,已形成部分银行大幅领先的局面。这一态势也刺激其他银行加大了对该业务的投入,将国内现金管理业务的蛋糕逐渐做大。
中资银行现金管理发展面临的问题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现金管理领域起步较晚,但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及金融创新的后发优势。中资银行经营范围大、客户群体广,对外界的业务需求反应灵活、创新能力强,愿意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改进自身的产品,但现阶段中资银行现金管理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1. 系统整合
中资银行现有业务系统存在整合不完善的问题,需将其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所有渠道加以整合,甚至将网络延伸到全球,形成全球统一的业务系统平台,才能为服务全球客户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为国内、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客户提供实时、多币种的现金管理服务。
2. 业务支持
发展现金管理业务,需要部门内协作及其他各部门的横向业务支持。外资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业务在长期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独立的产品线与现金管理部门,并将其作为核心业务之一予以高度重视。国内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领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线,甚至没有形成完整的现金管理部门。
一方面,中资银行的现金管理部门内部组织架构不清晰,既有按产品分类的模式、又有按客户分类的模式;另一方面,现有模式并未建立起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相关横向业务部门之间的完善考核体系。上述问题,均导致了在现金管理产品研发与营销推广方面的条块分割、协作不力。
3. 产品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产品以传统的收付款管理及流动性管理为主,涉及投融资管理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较少,存在功能不完善、体系不健全,且品种较少的问题。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账户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常规服务方面较为粗放,尚处于现金管理业务发展的初期阶段。
(作者:傅玉)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