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后,中国经济复苏脚步日渐清晰,全年实现“保八”已成定局。而同时,产能过剩的老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再次表明,复苏不仅要有速度,还必须强调质量。
继六大产能过剩行业抑制措施出台后,发改委会同工信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国家能源局等众多部门形成行业联动,建立联合发布信息制度。今后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的相关信息将以不定期方式向社会各界发布,以引导社会预期,保持产业健康发展。如此大规模地治理产能过剩,一方面,表明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政府治理的信心与决心。
针对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国务院会议强调要严格实行“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仍以银行业为主,银行业信贷投资取向对抑制过剩产能意义重大。“保”与“控”之间,如何平衡与协调,不仅考验着银行的判断与决策能力,也是经济当前与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控”,是要求金融部门要严格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调整贷款的投向、规范贷款使用、强化贷款风险约束。同时,严格发债与资本市场融资审核程序,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不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不得通过企业债、IPO等方式进行融资。
“保”,则是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改善民生等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同时,考虑到政策的延续性和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效应,银行在收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时,不能不加思考的抽回企业资金,应以长远的眼光分析企业现状、行业调整后的前景,区分哪些必须及时把贷款收回,哪些企业只是暂时性问题,从而帮助真正有发展潜质的企业渡过难关。
消除产能过剩、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金融业必须练好“平衡术”,充分发挥自身对经济的调节功能,运用金融杠杆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形成市场化的、灵活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更好地识别风险,推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投资的健康增长。
以责任引领投资,以行动影响发展——这是金融业在治理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中应有的作为。
(作者:项成)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