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主动微调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2009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危机爆发以来政策层面上首次将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相提并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前后,中国人民银行多位主要领导也在不同场合强调了管理通胀预期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

  从总体来看,近期通货膨胀的实质性压力不大,但通胀预期有所抬头,中长期物价形势面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009年前三个季度,消费物价指数同比累计下降1.1%,生产价格指数累计下降6.5%,物价变动尚处于通货紧缩区间。但同时应该看到,物价月度数据环比上升明显,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变化也即将转正,并可能呈现温和上涨态势。随着通胀预期的加强,管理流动性的难度正在加大,未来物价上涨压力可能会有所积聚。人民银行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当季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66.7%,已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居民通胀预期持续加强。通胀预期升温是与经济复苏相伴随的正常现象,也与较为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不无关系。

  在经济复苏根基尚不稳固的背景下,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合理平衡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胀抬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重心。

  第一,货币政策可在保持基调不变的同时,不断进行局部微调,在保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自货币政策8月份提出动态微调开始,宏观调控已经不再是一边倒的保增长了。日前,治理产能过剩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房贷政策有所收紧,现在又进一步明确了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性。应该指出,这些调整实际上只是由宽松向中性的回归,并且这个回归是结构性的,在速度上是渐进缓慢的,在力度上是小步微弱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政策面的整体效应还是扩张性的,而不是收缩性的。这些调整有助于继续巩固经济复苏势头,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并防止通胀压力上升。

  第二,更多关注资产价格变动以及流动性在各部门的分布,阻断通胀预期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的循环机制。

  如果通过分解构成物价指数的各个项目来研判未来的通货膨胀趋向,通常会认为出现明显通胀的可能性不大。的确,许多普通商品部门都拥有很大的生产供应能力,从而这些商品价格很难出现持续大幅上涨。但仅关注传统的物价指数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周期,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在通胀预期和流动性管理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外的经济周期显示,即便在资产价格不断膨胀、金融市场风险急剧放大的时期,一般消费物价指数也并不一定就伴随有明显上涨。

  第三,国内政策调整不能囿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政策的调整周期,我国货币政策应更多从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出发保持主动性和灵活性。

  各经济体复苏的进程参差不齐,客观上要求在不同时间启动退出或紧缩周期。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率先复苏国家而言,美国政策的退出时点可能过晚。以色列、澳大利亚和挪威的央行已经掀起了一场小规模的加息潮,澳大利亚央行甚至已两度加息,印度央行则提高了银行准备金率,离启动加息只有一步之遥,而印尼、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加息的时间窗口预计即将开启。

  有些专家认为中国不能先于美国紧缩,那主要是担心加息会吸引热钱流入。应该注意到,上述多个央行已先于美联储加息,这些国家中还包括了小型开放经济体,就国际账户的开放程度来说,这些国家的开放程度要大于中国,国内市场对利差的敏感性要高于中国。现阶段,热钱进出中国是有一定成本的,热钱流入中国最为看重的还不是利息收入,利差在资本流动动因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的退出政策还不需要从加息入手,就管理通胀预期来说,中国的政策调整更可能从数量型工具开始。

  第四,及时传递正确的信息,引导公众对通胀形势形成合理判断。

  通货膨胀预期是否会自我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面在治理通货膨胀上是否具备公信力,以及公众如何评估未来通胀的程度及持续性。货币供应量在一段时期出现明显增加,并不会立即诱发通货膨胀,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通货膨胀的风险就能够得以消除。

  (作者:傅勇)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11-05-06)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