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美国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联合宣布,已就合并双方经纪业务部门达成协议,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券商。根据协议,摩根士丹利将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以换取合资公司51%的股份,其余49%为花旗持有。新公司名为“摩根士丹利美邦”,客户资产规模达1.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证券公司,创造出全球最大金融服务巨擘。
对于摩根士丹利来说,此举是金融危机以来该公司重振旗鼓的一个大手笔,令人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几个月前,摩根士丹利还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但现在这家纽约公司正在重振旗鼓。
政府救助 幸免于难
人们亲热地称呼摩根士丹利为“大摩”,是因为它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牛”的缘故。从全球赫赫有名的摩根财团拆分出来的摩根士丹利,自1935年以来,数十年间,其一统天下的威力令人侧目,它的客户囊括了全球十大石油巨头中的六个,美国十大公司的七个,600个办事处分布全球各地。
曾有评论说,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从法兰克福到瑞士苏黎世,摩根士丹利在全球金融界所具有的震撼力地位似乎从来没有被动摇过。这个被称为“血缘、智能和金钱”的公司,不仅仅是美国金融业的光荣,而且代表和牵引着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家的梦想。
2008年的秋天,改写了摩根士丹利的历史。2008年9月中旬,随着雷曼的破产和美林的出售,全球投行的市值减少了数十亿美元。美国及欧洲多国相继宣布对金融股采取禁止放空的规定,使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这两家曾经被认为能幸存下来的独立券商的股票也随即直线下跌。
为了防止受到次贷危机波及,9月21日晚,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宣布,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从投行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
尽管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财务状况与其他三家投行相比更加稳健,抵御危机的能力也相对更强,但他们还是未能逃脱危机,摆脱向银行控股公司转型的命运。他们的转型加速了独立投行模式的瓦解,从此投行业务将散布在综合银行和小型投行之中。
1997年10月6日,摩根士丹利针对其前精英雇员弗兰克•帕特诺伊即将出版的新书发表了一篇声明,全文如下:“该书内容显然是哗众取宠的不实之词。对客户始终如一的专业服务是摩根士丹利一切业务的基础,我们从不从事违背客户信任的行为,始终言行一致。我们的记录就是明证。”
以最通常也是最模棱两可的说法描述,即作者在该书——《诚信的背后华尔街圈钱游戏的真相》中公开了他的雇主公司所从事的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损害客户利益的交易内幕,而他的雇主公司则坚称绝无此事。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他们被统称为衍生品(Derivatives)。短短几年内,衍生物所到之处可谓“血流成河”。世界500强的企业因为买了衍生产品而净赔上亿美元的数不胜数,州政府因为衍生产品而寻求破产保护,拉丁美洲因为衍生品产品而引发出的连锁金融危机更是触目惊心。最让人愤愤不平的是,靠推销衍生品发财的公司,竟然都是为这些赔钱的政府和公司充当财务顾问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摩根士丹利就是其中之一。
十年过去了,美国金融界、政界已无人不知弗兰克•帕特诺伊,他使神秘的华尔街变成一个连普通老百姓也能明白的行业,而且他睿智地洞察了今天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根源: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在金融衍生产品上“大胆”创新,甚至不惜损害客户的利益,已经沦为巨型的赚钱机器。
昔日波诡云谲的摩根士丹利终于沦落到乞求政府救助,置于国家监管之下。
如今,对于命悬一线的摩根士丹利来说,幸免于难,毕竟变身为传统的商业银行,从此,可以得到政府救助的实惠,避免了破产或者被收购的厄运。
收购美邦 逆流而上
收购美邦,是摩根士丹利在金融危机肆虐华尔街的严峻情势下逆流而上的重大举措。分析师认为,花旗与大摩的这笔交易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花旗而言,政府的援助带来了更大经营上的压力,公司急切需要瘦身,将旗下最值钱的资产套现,同时还要大幅削减成本,而出售美邦公司无疑是首选之一。而刚刚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大摩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收购美邦公司有望大大增强公司经纪业务的竞争力,足以对抗已收购美林的美国银行。
如果将美邦收编,这可能是摩根士丹利自1997年合并零售经纪公司添惠(Dean Witter Discover & Co.)以来首笔涉及零售股票经纪公司的重大交易。合并花旗的经纪业务对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截至2008年8月31日的四个财季,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为74亿美元,而美邦截至9月30日的四个财季相关收入为107亿美元。
据有关人士表示,合资公司将由摩根士丹利管理层负责运营。摩根士丹利可能会在3年后增持股份,并在5年—6年内持有全部股份。
摩根士丹利眼下正试图作重大战略调整,重新定位,将重点转向为投资者和公司提供咨询服务,降低自身资产负债表承受的风险。这种策略是在回归本源,以往华尔街公司的大部分收入和利润都来自于客户,而不是场内交易员。这笔交易的融资实际上是来自美国政府和三菱东京UFJ银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因为美国政府持有摩根士丹利100亿美元的股份,而这家日本银行斥资90亿美元收购了摩根士丹利21%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联席总裁高曼(James Gorman)预计将担任该合资公司的董事长,他曾领导美林公司的交易员,直至2005年摩根士丹利挖他来负责扭转该公司的经纪业务。
如果能顺利完成这笔交易,高曼接班麦晋桁的可能性也会大增,后者定于2010年从首席执行长的职位上退休。据知情人士透露,花旗集团全球财富管理总裁约翰斯顿(Charles Johnston)可能会出任该合资公司的首席执行长。
宿敌联营 共事不易
“我没有出售美邦的意愿,我爱这项业务。”两个月前的2008年11月21日,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在董事会上如此表态。当晚,花旗股票跌至15年来最低点3.77美元,迫使潘伟迪再次向美国财政部求助。截至21日的那一周,花旗集团股票缩水逾半,4.71美元的收盘价,相比2000年9月的最高值57.50美元已跌去92%。刚刚进入2009年,潘伟迪又不得不食言出售“非卖品”美邦。
美邦是花旗集团全球理财业务的两大组成部门之一,亦是该集团旗下难得的优质资产。花旗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峻的前9个月,美邦的盈利依旧保持了2%的同比增长率,为花旗创造79.38亿美元收入,在后者的全球理财业务中占据了逾八成份额。2007年全年,美邦创收105.29亿美元,对集团利润的贡献率仅次于美国信用卡业务和国际零售银行业务。
即使撇开花旗集团,美邦本身在华尔街历史上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摩根士丹利的大宗经纪业务是全球最大的,也是其最盈利和最成功的业务之一,因此,美邦一直是摩根士丹利的死对头。
(作者:陆永花)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