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银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部分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进程的完成, 税收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以及在资本市场表现的重要因素,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也日渐高涨。随着所得税改革的推进,关注的焦点日趋集中在商业银行营业税改革上。虽然推进商业银行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营业税改革涉及到我国税收制度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其改革方式仍需认真探讨,循序渐进。
近期,银行业营业税改革的呼声甚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税收负担和国际水平相比过高。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利差收入是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现行的规定,对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要全额征收营业税,对转贷外汇业务按贷款利息收入差额征收、对证券投资收入按差额征收,法定税率为5%;按此营业税征收标准,银行实际税率在40%以上。而且营业税属流转税,其计税依据为营业收入,不受费用开支、盈亏情况的影响,即不论盈利与否,只要存在收入就要缴纳营业税。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对银行业普遍实行免税或低税政策,如英法等国对银行业免征营业税;德国虽然和我国一样征收营业税,但德国营业税是以所得利润为税基,即使税率相同,其税负也比我国银行业要轻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营业税改革可以减轻银行业过重的负担,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其次,从短期原因来看,商业银行积极呼吁减轻营业税负担和其面临的盈利压力有着密切关系。2008年央行已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利率的调整,使金融机构的利差大为缩小,据测算,降息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缩小了33个到49个基点。因此,较高的税率水平无疑成为商业银行的负担。尤其是当银行实际利差缩小而营业税税率过高时,银行营业税有可能占据利差收入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有可能超过存贷款利差收入,这无疑将普遍影响到2009年银行的盈利预期。营业税率的下调能帮助银行减轻税赋,弥补利差缩小空间,增加盈利能力,提高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抵御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此次银行营业税率问题能获得广泛支持,和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尤其与加大内需政策相关。受国内外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态势,为了启动内需,国家出台了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该政策提出之后,虽然地方政府随即提出高达十几万亿的刺激计划,但是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最有效的资金来源仍是商业银行信贷。然而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一系列的商业化改革之后,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其经营目标是以实现商业利润为主。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积极表示要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但是在经济出现下滑的大背景下,贷款的风险显著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商业银行不可能在不考虑风险和收益之间关系的情况下,大规模进行信贷扩张。银行作为政策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执行的最重要渠道,既要权衡自身市场化经营中的盈利增长和资产质量,又要承担刺激经济、引导流动性的通道作用。政府如果希望银行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需要采取某些激励措施。而降低营业税可以降低银行对外贷款的成本,有利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进而促进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此外,通过营业税的改革可以使银行收益增加,促使银行股发力,带动股市上扬,间接通过财富效应增加消费保经济,从侧面拉动内需。
然而,银行营业税改革却触及到了我国税收制度的深层次问题。虽然我国财政收入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为逐渐降低甚至减免银行业营业税提供了可操作空间,但是和增值税、金融企业所得税不同的是,银行5%的营业税属于是地方税,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之一。特别是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营业税和土地使用相关的税收,而房地产业目前正步入下跌周期,地产商手中囤积的土地够开发至少数年以上。土地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再降低银行营业税,地方政府将难以接受。更何况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的同时,却承担了地方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多重责任,这无疑使得商业银行营业税改革受到地方政府强大的阻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银行营业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有关方面认真研究、稳步推动;另一方面,银行业营业税改革的问题非常复杂,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减”与“不减”的争论上,是难以有实质性推动的。推行银行营业税改革必须建立在财政收入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解决财权和事权不对等问题的基础之上。尤其在经济下行区间,中央政府也一定会考虑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银行营业税改革的推进,不仅仅是为了促进银行业发展,而是应当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财税体制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解决的解决问题。而且,目前银行盈利水平仍然较高,政府减税应该会优先考虑经营困难的行业。因此,从短期来看,银行营业税完全取消的可能性很小。最大的可能性是营业税率的小幅降低或者调整税基,仅仅对利润征税,并且可能需要中央政府对地方上加大支付转移的力度。此外,从征收范围来看,有可能实行一些结构性的调整。例如,对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的营业税进行减免,以鼓励商业银行有针对性的扩张信贷规模。
虽然营业税下调可以对银行的利润产生直接的带动作用,但从长远来说,银行信用风险和经营状况的改善不能仅仅靠税率下调来实现,毕竟税率下调是节流,而银行利润更重要的是依靠开源。特别是在所得税刚降低的情况下,期待短期内再次出台大规模的营业税优惠并不实际。在经历了2008年出口退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调整之后,银行业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总体减税的政策环境,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上。
(作者:郭田勇)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