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危言与信心
 

  坏消息总是比好消息传得快。伴随着欧美大行陷入困境、东欧国家金融动荡,金融危机“第二波”的种种猜测开始充斥人们的视听。对于饱受危机煎熬的世界经济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盛世危言如同雪上加霜,更加剧了人们对未来的忧虑。

  反观中国,我们特有的金融体系决定了中国本身没有金融危机,只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不仅如此,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克服金融危机既有经济优势也有政治优势,这正是令外界羡慕的地方。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具有深刻的传导效应。花旗银行、美国银行面临的绝境,主要是因为前期的过度扩张使坏账越积越多,而金融危机刺破了这个气球,“有毒资产”整体暴露出来,大量侵蚀自有资本,使欧美银行走向技术性破产。而东欧近期成为重灾区,根源在于其金融体系欠缺独立性。近些年来,众多西欧银行在“欧盟东扩”期间大举东进,与东欧银行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造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东欧国家外债水平高、过分依赖外国货币的普遍现实,为今天危机的升级早早埋下了伏笔。

  基于欧美国家的现状,有专家认为金融“第二波”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要远远大于第一波,甚至还提出了“第三波”、“第四波”的预言。而中国经济不等同于世界经济,且不论金融“第二波”的说法是否确切,危机即使深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它也许会延迟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但不会伤及中国经济的元气。

  危机对于欧美国家来说,是撼动了金融体系;对于中国而言,影响则在外向型经济。在经历了前一轮企业倒闭风潮之后,外向型经济接受了一次彻底而残酷的行业洗牌,负面影响已经充分暴露,政府也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应对危机。如果危机再次加剧,可能会引发外向型企业的第二轮淘汰赛,曾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将分流内向型企业的招工名额,导致劳动力价格水平下降。但总体上看,影响面不会扩展到更广的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中国确实难以独善其身,但完全可以独树一帜。为改变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中国开出了“扩内需、调结构”的药方,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火线出炉,更多的细则正在陆续推出;银行信贷放量上升,助力企业走出危机。从民众最为关注的楼市、股市、车市来看,车市已经出现回暖;下一步应该振兴股市,让股市真正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提前反映出经济恢复的活力;而楼市则应稳步发展,为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持续动力。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不得不重提“信心”二字。要度过寒冬,不仅仅靠政府的努力与筹谋,更需要负责任的企业、负责任的媒体、负责任的专家学者和负责任的国民,缺一不可。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不可能期待危机在短时间内停下它的脚步,但保持坚定的信念,正视金融危机“第二波”的种种猜疑,是每个人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

  (作者:项成)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11-05-06)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