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发挥着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5.6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接近10%,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工业的1/10。而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国民经济平均水平的1/7,为工业平均水平的1/15。鉴于此,适时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发挥着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5.6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接近10%,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工业的1/10。而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国民经济平均水平的1/7,为工业平均水平的1/15。鉴于此,适时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意义重大。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影响不断加剧
1. 产业下行压力加大。2008年年初以来,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增速急剧下滑,11月销售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为-0.13%,12月份工业增加值也首次出现负增长,为-4.32%。2008年全行业销售收入约为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年下降约5.5个百分点,为198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 出口形势严峻。2008年年初以来出口增速逐月下滑,11月单月负增长10%。全年增速比上年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比全国出口增速约低4个百分点。
3. 重点领域、骨干企业面临很大困难。行业利用外资水平明显下滑,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等重点行业增幅大幅下滑,企业海外订单大幅减少,骨干企业利润明显下滑。
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等深层次问题在新形势下更加凸显。
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三大主要任务
任务之一: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等骨干产业的稳定增长。这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行业,销售收入、对外出口、解决就业人数总和占全行业60%左右,是实现稳定增长的关键领域。当前,三大行业的转型发展都面临较大的挑战,急需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实现由台式机向笔记本电脑的转变,由传统元器件向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池的转变,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
任务之二:培育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新的增长点。我国60%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国外,但目前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必须扩大国内需求,要抓住国家基础设施升级和下一代网络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契机,加快推广应用自主产品和技术,创新业务模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通信设备、应用电子、信息服务业等领域以新应用和新需求带动产业的新增长。
任务之三: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环节。能否在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三个核心基础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酝酿新的突破,只要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就有机会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三、组织实施六大工程,实行有力的保障措施
今后三年,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展战略,我国将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计算机与下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升级、平板显示和彩电工业、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工程等领域,有针对性实施六大工程。规划提出了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多项政策,包括完善和落实已有优惠政策、研究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投融资环境、支持重点领域优势企业并购重组等。相信,通过以上三大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的顺利实施,未来三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定能够实现12%的年均增速,为GDP实现8%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任爱光)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