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自由贸易是个双赢的选择,但绝对的自由贸易只停留在教科书上,现实中的经济主体都会竖起贸易保护的大旗。在新一轮经济危机让各国企业叫苦不迭时,以保护生产者为宗旨的新一轮贸易保护思潮正在泛起。
2009年2月13日,奥巴马政府新一轮救市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即要求救市计划支持的项目使用的钢铁和制成品应为美国生产)让世界大吃一惊。这个甚至连奥巴马本人也不赞同的条款随即遭到了欧盟的强烈反对和威胁。尽管最终通过的条款确保了与美国签有贸易协定国家的企业可以参与交通项目以外的政府采购竞标,但对没有与美国签署贸易协定的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仍是巨大打击。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关税、进口配额和出口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政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工标准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正被发达国家频繁采用,但美国这次坚持推出优先购买本国产品这种最赤裸裸的贸易保护政策,明证了贸易保护思潮的根深蒂固以及背后复杂的政治角力。
这也从侧面表明了主权国家之间的贸易战争似乎不可避免,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暂时牺牲消费者利益来保护幼稚工业提升竞争力,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所说的,“作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比花钱买到便宜的商品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提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要通过“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维持竞争力,正所谓“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但无论贸易保护有多么光鲜亮丽的说辞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贸易保护是一个囚徒困境,也就是对于双方来说实施贸易保护都是占优策略,也就是你保护我也保护,这种贸易战只会让世界各国总体经济福利下降,是一种自杀而不是自卫的举动。以优先采购本国产品为例,这无疑会让本地消费者因缺乏选择权而受损,因为他们或者要忍受本地产品的高价格,或者忍受本地产品的低质量;而对于本地的生产者来说这无疑是利好,他们减小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还会有提价的冲动。而其他国家如果也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也是如此,总之受益的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而且会让市场规模缩小。
贸易保护风行背后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因为尽管自由贸易对两个国家或地区整体来说是有益的,但自由贸易会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关键看这两部分人的政治话语权。这次“购买美国货”条款首先针对的是钢铁行业就可见一斑,由于钢铁行业最近的进口增加和“进口—自产比率”上升均居美国23个行业之首,进口攀升对于国内钢企市场份额的挤压再加上美国国内钢铁行业利益集团和游说集团势力强大,终于促成了这个赤裸裸的贸易保护条款。
要化解贸易保护的囚徒困境就需要以保护消费者为宗旨的民主监督环境、健全的贸易规则和多边或双边的协作谈判。现行的WTO规则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的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公平贸易”为口实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
对于中国来说,2009年以来先后遭到了印度、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的反倾销调查,印度除了对中国输出纯碱发起特殊保障措施调查外,还宣布6个月内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面对内需不振的内忧和新一轮贸易保护的外患,采取以邻为壑的贸易战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作为一个拥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新兴大国,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双边或多边的谈判为自由贸易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利用手中的外汇储备筹码争取更大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近期,百人采购团准备赴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采购机电产品的举措就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作者:崔宇)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