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有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就有460多万户。这些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可以说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质量却不容乐观。尤其次贷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生存形势较为严峻,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
1. 外需不足。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公司影响较大,通过对深交所中小企业板52家出口导向性公司的调研显示,2008年7月至9月这52家公司平均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平均实现营业利润177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平均实现净利润155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主要财务指标大大低于中小板公司同期整体水平。
2. 应收账款和存货呈现高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无法及时收回货款,其中以海外货款居多,再加上需求下降,企业产成品库存快速增加。据统计,2008年第三季度全部A股上市公司存货达1.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3%。国内企业产成品库存指数9月至10月均超过50%,为2005年以来首次。
3. 经营性现金流断裂。由于受前两个方面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无法及时收回并维持正常运作,最终导致企业现金流整体较为紧张。
4.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传统制造业冲击较大。据调查分析,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对74%的中小板公司产生较大影响。2008年三季度11家首亏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工和有色金属领域。而农林牧渔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和个别制造业则冲击相对较小。
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压力下,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我国政府也多次明确强调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主体——商业银行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角度来说,贷款是主要来源,在目前利差逐步收窄,货币政策又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早放贷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在时间紧迫、放贷金额较大,同时又必须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和政府基建项目无疑是最优选择。因此,在盈利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商业银行难以有效兼顾中小企业融资。
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理应扮演重要的角色。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创业板市场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推出创业板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为数量众多的自主创新和成长型创业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可发挥拉动民间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创业促就业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功能,强化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此外,与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的发行条件较为灵活,而且更加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创业板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支持处于成长期企业的重要平台。其对象主要是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但是创业企业发展初期往往既有创新点强、成长性高的特征,又有规模小、财务指标偏差、业绩不稳定、经营风险高、退市风险大的特点。因此,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创业企业所具有的风险。这其中包括由于创业板上市标准较为宽松,很多质地较差的公司也有机会能够上市;许多创业企业初期业绩波动较大,业绩增长缓慢,而退市风险又较高;具有相同盈利模式的公司集中上市,往往会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集聚,某一公司的经营失败很可能影响整个创业板公司的质量。所以投资者要审慎对待创业板公司的投资,并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与此同时,投资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增长和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创业板公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公司具有极高的成长性,但如何评价企业的成长性,很多投资者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从已有的经验来看,评价企业的成长性,仅从企业的财务指标出发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技术升级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可拓展性、企业家的素质和管理团队的控制力、企业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位置等等非财务指标,往往决定企业的成长性。因此,投资者应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综合评价企业的成长性。
(作者:赵永刚)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