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又宣布了一项新的金融救市计划,旨在清理造成危机的上万亿美元的银行“有毒资产”,希冀这一计划有望成为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中心措施。
“三招”化解万亿“毒资产”
美国财长盖特纳已拟定旨在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三大部门协调行动计划。其中,美国财政部集中精力处理住房抵押贷款关联证券等问题债券;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参与处理问题贷款;美联储负责为这些努力提供“弹药”。同时通过三招化解银行“毒资产”:
第一招:公私合资基金。美国财政部联合美联储招募私人投资者建立坏账拍卖机制,私人投资者可以运行财政部的基金来收购不良资产债券,这些“有毒资产”将以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售出。据悉,盖特纳将动用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资金与私人投资者组成投资基金并由私人投资公司管理,争取在双方共负盈亏责任的情况下,以公平方式(即私人投资者出1美元,财政部也出1美元的方式)买入“有毒资产”。
第二招:FDIC收购“有毒资产”。问题资产有了买家,那么贷款也需要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共同出资应对。在处理问题贷款时,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以贷款形式,为购买这些资产提供多达85%的资金,剩余的15%将由公私投资基金购买。办法是私人投资者每出1美元,政府要出4美元来共同处理。
第三招:给TALF计划打补丁。扩大美联储救援工具——定期资产担保证券贷款机制(TALF)的范围。TALF能够向投资者提供贷款,并同意接受非流动性资产作为担保,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但在盖特纳的计划中,TALF还将支持投资者购买银行“有毒资产”。按照新计划,美联储TALF贷款将扩大至1万亿美元。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毒资产”中的抵押贷款价值据估计超过2万亿美元。
私人资本成为胜败关键
正当市场欲为这项“解毒计划”欢呼之际,如何吸引私人资本来扮演这一“如意郎君”的角色又成了奥巴马政府在全力赶拟计划之余最感棘手的问题——私有投资公司是否会积极介入将直接关系到新计划的成败。
3月22日 ,美财政部高级官员特别召集会议,游说一些重量级私人投资公司的高管们配合政府实施这一计划。美财长盖特纳更通过《华尔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专门阐述调动私有部门参与处置金融机构有毒资产的种种考虑,希望以此为新计划赚足人气,吸引更多私有资金的介入。
显然,对于私有部门来说,美国政府开出的价码已经非常优厚,仅从投资角度考虑可能意味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然而,对于基金可能面临的监管不确定性还是让不少投资者心生忧虑,他们担心国会可能会要求在计划中增加更多有关披露及公司治理的规定,而近期因美国国际集团(AIG)派发高额红利而引发的争议更让一些高管感到不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表示:“政府给出的交易条件的确不错,但是如果后面涉及一些补征税或者国会听证这样的事情,我就觉得不值了。”
为此,白宫官员通过广播电视重申,公众会把像AIG这种从政府处获得援救资金的公司和那些参与新计划的私人投资公司区分开来。
市场担心再也“输不起”
美国财政部关于收购银行“有毒资产”的行动计划在3月23日一出台立刻引起投资人的热情欢迎。美国三大股指飙升幅度高达7个百分点左右,道指涨幅约500点,约6.8%。一些声名显赫的投资者也对奥巴马政府为清理金融体系不良资产提出的公私合营计划表示热烈欢迎。
但对这一计划,很多经济学家和分析人士持怀疑态度,认为美国政府面临着一个挑战,即如何在“给予足够的刺激吸引投资者”和“保护纳税人利益”之间保持平衡。政府提供廉价资金购买银行不良资产,要知道这些资产的价值通常与房地产市场关系密切,一旦进一步贬值,纳税人将会承担很大风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则表示更深忧虑:联邦政府的负债率可能会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高,有预测表明,每增长1美元的GDP,负债很可能会增加到67美分,这就导致政府必须要对银行及其它贷款方进行更多的抵押。而且过剩的流动性很可能导致潜在的通货膨胀。
如今还没人知道市场失灵的原因中,是避免长期亏损的因素多一些,还是短期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多一些。这是一场可能以两种方式失败的赌博。即使有补贴,交易数量也可能极其稀少,使得问题资产仍留在银行。而如果私人投资者真的承担了得到补贴的风险,这些资产仍可能造成巨大亏损,等着美国国会去买单。而无论以哪一种方式失败,都将进一步削弱奥巴马政府的权威。这项计划如果不管用的话,面临危险的将远不止是美国的银行体系。
(作者:陈支农)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