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美国大银行“粉饰的业绩”
 

  美国银行业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单纯从美国各大银行一季度的财报来看,似乎暗示着华尔街模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除摩根斯坦利出现了转盈为亏外,高盛、花旗、JP摩根和富国银行都高奏凯歌,美国股市进入4月以后在金融股的引领下也出现了大幅反弹,高盛和JP摩根甚至还打算提前赎回政府持有的优先股,退出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银行业柳暗花明?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文章中所告诫的,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天真地以为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种种迹象表明,美国银行业还处在山重水复之中,脆弱的希望之光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黑洞,美国大银行的国有化正渐行渐近。

  美国银行业的光鲜一季报只是“粉饰的业绩”。美国政府把“按市值定价”(mark to market)的会计准则改为“按模型定价”(mark to model)给了银行业随意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空间,那些躺在资产负债表上几乎毫无价值的问题资产,仅仅因为规则的调整就被赋予了不菲的价值。会计花招还不止于此,比如按照高盛传统的财年习惯,2008年的12月本应是2009年第一季度的一部分,但高盛此次公布的一季报中却仅仅涵盖了2009年的前三个月,而刻意忽略了2008年12月份的13亿美元左右的亏损。

  从业绩增长部门来看,高盛、JP摩根和花旗都受益于固定收益、外汇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而非正常的商业信贷业务,尽管他们都已经从投资银行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连JP摩根的CEO jamie dimon也认为这样的业绩增长是不具可持续性的,因为这个收益的基础是在美联储持续干预国债市场引起的债券市场价格波动,以及美元持续保持低利率带来的融资套利交易(借入美元和日元买入新兴市场货币)卷土重来。在脆弱的世界经济面前,这样的套利交易随时可能带来逆转性的亏损。

  目前看来,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之后,美国的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和商业房地产贷款的违约风险正在不断攀升,其中消费者信贷最容易成为引爆点。据统计,目前美国消费者信贷的总额为13.8万亿美元,占美国2008年GDP的97%。房地产抵押债券成为消费者信贷的主要部分,可是,其他类型的消费者信贷也同时增长,目前,这一数字高达2.6万亿美元,为现在银行资本总额的2倍多。如果保守估计10%的违约率,单单消费者信贷就足以吞噬美国银行业目前1万亿美元左右的资本金,而且随着失业率的不断攀升,10%的违约率似乎并非遥不可及。

  IMF4月21日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估计,若让金融机构回归至此轮危机前普通股对有形资产比例约为4%的水平,美国银行需政府注资2750亿美元,若使上述比例达到上世纪90年代6%的较高水平,其中美国银行需要5000亿美元注资。这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世界银行首席金融专家迈克尔•波默莱亚诺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估算,如果将其不良贷款比率设定为8%,将准备金覆盖率定在100%这一适度的水平,美国银行的一级资本亏空就已达7530亿美元,未来美国银行业需要注资已经是板上钉钉。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恶化以来,美国政府已向约200家银行注资2000亿美元以上,但目前美国政府手中的救助资金只有1400多亿美元,这是摆在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眼前的难题。由于美国政府此前的一系列救援计划并没有达到预期,既没有彻底剥离不良资产又没有使信贷市场解冻,盖特纳继续向国会索要救援资金的后门已经被堵死。4月27日出版的《纽约时报》还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指责盖特纳集华尔街“金融俱乐部”的成员和金融监管者于一身,过分相信对华尔街有益就对美国整体经济有益,与华尔街藕断丝连的关系也让盖特纳在国会失去了公信力。

  留给美国政府的选择已经不多,一个是继续拖延让美国银行业保持神秘祈求奇迹,另一个就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掣肘把美国银行国有化。2009年2月份开始的银行“压力测试”已经出炉,但关于“压力测试”的白皮书并没有如公众预期的那样,公布具体的测算标准和最终结果,只是公布了粗略的实施框架,并宣布要与测试银行进一步讨论和核实后公布最终结果,这一拖延战略既暗示了最终结果可能很具有杀伤力。

  最终在5月7日,美联储公布了针对美国19家规模最大银行的“压力测试”的结果,判定其中10家银行需要筹募总额高达746亿美元的资金。“压力测试”结果显示,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被判定需要筹募339亿美元资金,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需要筹资137亿美元,花旗集团需要55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需要18亿美元。

  由此可见,先将这19家大银行中的问题银行国有化是当务之急,至于其他的成千上百的小银行政府可能就无暇顾及了,与普遍预期的拆分大的问题银行不同,也许最终是那些小的问题银行难逃被收购兼并的宿命,美国银行业还将继续演绎着“too big to fail”的神话。

  (作者:崔宇)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09-06-16)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