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演进到今天,已经没有太多悬念了。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各国经济明显见底回升,但“复苏”二字谁都不敢轻言。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全球金融乃至经济体系暴露出的问题,并不是单单靠短时期刺激政策就可以治愈的。救市犹如“大补”,在“补药”的强效刺激下,各国经济渡过了最困难的关口,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后遗症。当经济迎来慢速增长的“后危机时代”,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这场风暴,注定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危机。作为危机的“震中”,美国人不得不开始学习储蓄;在大量加印美钞、财政赤字猛增的同时,美债也不再是抢手的“香饽饽”;美元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动摇。当旧有的模式出现裂变,人们期待着建立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与秩序,新兴产业、新兴市场和新兴国家无疑是这其中的关键力量。而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无论是美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更新“信息高速公路”,还是欧洲各国提出的“低碳经济”、“数字经济”,都旨在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制高点,打造未来的长期竞争力。
作为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大国,中国经济明年的目标仍极有可能是继续保8。这一增速对于后危机时代的多数国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动力不仅取决于外需的回升和外部投资的恢复,也来自于4万亿元投资的后续效应、拉动内需的政策效应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美国经济的难题在于高端发展,而中国的问题则在于基础性经济。中国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在继续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同时,更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国经济从近而言,应在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基础上,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防控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以远而论,重点是如何提高发展的质量,建立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相匹配的增长模式,减少日益增加的外部贸易摩擦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这其中的关键点,是平衡“产业升级”与“保就业”之间关系。基于中国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能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更科学、更前瞻、更负责任的态度,去探索一条稳健的大国之路。
后危机时代,谁主沉浮?必是抢占先机者。
(作者:项成)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