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世界经济在近期有了一定起色,但我国对外贸易下滑的趋势仍在延续。在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下,中国能否将外贸降幅控制在世界平均降幅水平之内,是一个巨大的大考验。而对于企业来说,顶住了2008年金融风暴第一波巨浪后,并不意味着就站稳了脚根,“生存”仍然是2009年的关键词。
出口形势仍存考验
2009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据商务部对近2000家重点联系企业调查统计,上半年企业平均出口利润率仅为1.5%,同比下降6.2%。从地方和企业反映情况来看,外需萎缩是主要原因。中国出口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损失大幅增加,纺织品企业在欧洲市场遭遇最严重的损失,在亚洲,出口市场还面临较大的结算风险。此外,美元等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增加了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一些外贸企业由于不能正确选择结算币种,出现大量的汇兑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出口利益。
为鼓励出口贸易,2008年8月以来,我国共上调了七次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上升至13.5%。调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是简单的补贴,而是要保住市场,从而保住企业和就业。虽然退税率提高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但很多专家也认为,由于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和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出口退税的“利好大头”被国外买家通过压价而攫取。
同时,一些国家为求自保而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深刻影响到我国企业的发展。8月以来,美国轮胎特保案以及欧盟针对我国铝合金轮毂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输美轮胎特保案中涉及的中国企业有20多家,估计有10万左右工人将受此影响。而此前据WTO统计,2008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达73起、反补贴调查达10起,分别占全球同类案件总数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成员。
转战内需路途艰难
在外需大幅萎缩的困境下,转战内需成为不少外向型企业迫不得已的选择。一些企业开始调整生产方向,铺设营销网络,把市场转向国内。不可否认,一些企业因此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但对于大多数外向型企业来说,这种转型的结果并不理想。
外贸属于“订单经济”,特点是链条短、成交简单、回款快。尤其是与国际采购公司打交道,只要产品认可,价格合理,就可以迅速成交。但国内市场经营模式完全不同,不但交易链条冗长,回款慢,而且需要在很多环节沉淀大量资金。更为重要的是,订单经济不需要外贸企业去铺设自己的营销渠道,而开拓国内市场,需要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络,培育渠道,建立商业人脉,其难度可想而知。从产品上说,用于外销的产品不一定适合国内市场需求,因为不同市场接受的产品是千差万别的。很多企业的外销产品都是根据国外市场来做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和产品定位,一些产品本身在规格和要求上就与国内相去甚远。
此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提倡扩大内需,是希望扩大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整个中国市场蛋糕范围毕竟有限,如果外向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与其他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开展争夺战,这对整个国内经济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练好内功”以自救
金融危机仿佛一道“催化剂”,让中国企业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国际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出口企业的路会越走越窄。金融危机必将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和产业。只有增强自身实力,依靠自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在瞬息万变、危机丛生的国际市场中生存发展。中国企业必须从单纯的制造加工向服务型贸易转变,外贸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勤练内功”。
作为长远规划,外贸企业应改变过去“重制造,轻研发;重生产,轻品牌”的思维,加快产业升级与技术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加大科研投入和新产品研发力度,将人力、资金等资源向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投放,从而实现产品由单一制造向产业上游转移。
危机也是机遇,对于现金流比较充裕、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更应抓住机会进行产业重组和整合。中国企业要敢于走出去进行跨国、跨行业的并购。在适应的时机下,可对某些持有核心品牌的公司进行整体收购,或者采取交叉持股的方式共有品牌,还可以尝试直接与当地分销商乃至大的零售商成立合资公司。只要合作方式得当,就是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好时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应根据自身情况,如产品的特性、技术属性、现金流,结合外部条件,如市场转移的可能性,研究自己产品、技术及管理升级的条件与空间,实现新的发展。企业还可对产品或某一个销售领域进行更为专业化的提升,并在服务和营销上再提高,以便成功找到好买家或合作伙伴。此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可选择将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以降低成本,并减少与欧美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对于企业来说,考验的不仅仅是产品、资金、技术和渠道,更重要的是诚信的品质、调整的勇气、领导力、市场意识和顺应形势灵活变化的机智——这将是一场适者生存的淘汰赛,生存下来的才是强者。
(作者:左溆)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