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而创业
丁志忠在制鞋作坊里长大,最初的经商动力是“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辆摩托车”。他所在的福建晋江陈埭镇是一个容易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当地人有着出海谋生的传统,海外侨民赚钱后会输送回资本,并带来市场信息和订单,因此,催生了当地的制造业。
八十年代初,晋江陈埭镇就已经兴起了一批制鞋作坊。海外的晋江侨民为这些作坊带来了最初的订单。1987年前后,丁志忠的父亲丁和木从陈埭各个制鞋作坊里买来了600双鞋,让17岁初中还未毕业的丁志忠托运到北京销售。于是,丁志忠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北京卖鞋的几百个晋江人中的一个。他在北京最主要的一些商场,如王府井商场,开设了晋江鞋专柜,生意很火爆。据说,丁志忠从这时起开始有了营销意识,他学会研究消费者类型,留心什么样的鞋有更大的销路。
农民出身的丁和木,在1991年变卖了家里的谷子、鸡和鸭等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并在族亲的资助下,筹集到五六万元,单独成立了一家制鞋作坊,这便是安踏的前身。1994年,丁志忠带着在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到晋江,加入到了父亲和哥哥运营的鞋厂,成为了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同年,丁家父子决定将厂名和产品品牌统一改为“安踏”,据丁和木回忆,这个品牌含有“安心创业,脚踏实地”的意思。
两年之后,丁志忠获得家族企业的主导权,成为安踏的总经理,父亲丁和木则正式退居二线;哥哥丁世家性格温和,“不喜欢出头”,专门负责生产事务;中专毕业、学财务出身的妹妹丁雅丽掌握起公司的钱袋子,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南方家族企业模式。“非常幸运的是,丁志忠有一个非常好的父亲,及早地放权给儿子,而他的哥哥和妹妹也跟他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补关系,没有争权,没有内斗。”一个熟悉安踏的人士说。
草根老板的新探索
在行业大环境下,安踏能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很多企业发展中关键的节点,把握了几个重大的转折性机会。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内市场,双星、回力等一大批国有体育用品品牌纷纷退居二线,偌大的市场只有“李宁”。在晋江,几乎所有的体育用品企业都在做国际品牌的OEM业务。安踏却逆流而上,放弃了OEM外销订单路线,开始进军内销市场,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这被丁志忠视为安踏的第一个重大转折性机会。
占有一席之地后,安踏把目标调整为争当国内业界的排头兵。在当时竞争并不激烈的国内市场上,众多企业并没有品牌意识,而丁志忠却前瞻地看到了市场潜伏的巨大商机,要想做到行业前几名,必须走品牌路线。1999年,丁志忠在董事会上力排众议,最终用160万元签下孔令辉代言安踏,恰逢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孔令辉奋勇夺冠,随着孔令辉的一句“我选择,我喜欢”,安踏一夜间全国知名。“打品牌”成为安踏成长中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这也激活了晋江一批鞋企的品牌意识,甚至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曾一度被称为“晋江频道”。
虽然,安踏出生地晋江是中国鞋都,安踏最开始也是从单一的运动鞋企业起家。但是,现在安踏的运动服装等产品在各类运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4%,安踏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体育用品公司。这一战略转型成为安踏的又一重要节点。
成名之后的安踏开始了体育营销之路。从2002年到2005年,安踏开始赞助国内专业体育联赛,被誉为“中国联赛的发动机”。签约弗朗西斯、斯科拉和维尔斯,与火箭队结成战略联盟,通过赞助和参与专业赛事,安踏运动产品的专业性有了很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丁志忠也渐渐摸索出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门道。如今,不仅在CBA赛场,安踏的篮球鞋也随着火箭队球员一同奋战于NBA赛场,不能不说没有当时“阵痛”的功劳。对此,丁志忠说:“安踏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先声夺人,赢得了市场先机。”
扬帆资本市场
因为一直处于良性发展,在2004年之前,丁志忠始终觉得公司不缺钱,也因此从未考虑过进入资本市场,甚至拒绝外来投资者。但就在李宁公司成功上市的那一年,丁志忠改变了想法。他开始意识到,上市不仅仅可以募集资金,还可以使公司治理规范化,消除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病,更易于吸引人才。
为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丁志忠采取了“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做法。在安踏总部,60%的总监或副总监都来自像沃尔玛、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如今的安踏无疑是跨国机构人员经常可以碰头的地方。丁志忠聘用智威汤逊为其做广告策划,聘用科尔尼为其做战略咨询,聘用摩根士丹利为其做上市承销服务……
推行新管理方式后,丁志忠也将自己从公司事务中解放出来,据说现在他每天签署的文件不到5份,每个月只参加3个内部会议。剩下的大量时间用于吸收有效信息,与公司员工进行交流,并且清醒地思考公司的战略问题。
随着思考的深入,丁志忠愈发体会到,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做小,继续保持家族控制;而想要做大,就需要正规化和系统化的运营,就必须上市,这便成为安踏飞跃的奠基理念。
2007年7月10日,安踏公司在香港主板首日挂牌,募集资金达31.68亿港元,创下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在海外资本市场募资的纪录。上市后的安踏如虎添翼,2008年的营业额超过46.3亿元,同比增长66.4%;实现纯利8.94亿元,同比增加将近20%,其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居同行之首。
现在,安踏工厂里的每一个路灯上,都高高地悬挂着一个条幅:“中国第一,世界前十。”这些条幅展示着丁志忠这位鞋业“少帅”的雄心。
创新永不止步
丁志忠常引用前南非总统曼德拉的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来激励员工,他认为体育不是少数明星的专利,只有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才能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这是当代中国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丁志忠看来,一个真正成功的体育品牌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体育强国。像耐克、阿迪达斯等领跑世界的品牌,其精神内涵与美国、德国的体育精神是一致的,一个国家的体育品牌会随着这个国家体育力量的强大而强大。而丁志忠本人以及安踏多年来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正是中国体育健儿们所追求的,那就是创新拼搏,永不止步。
在众多企业还在努力模仿别人产品的时候,丁志忠已经开始投入巨资建立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运动科学实验室,并通过提取大量的脚部数据,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运动力学脚型数据库,从而生产出最适合中国人脚型的运动鞋。据他表示,在研发安踏专利“芯技术”中特制的“MagneticCore”材料时,为了研究出具有超强弹力和具有护脚功能的材料,研发人员要在样品上空两米处垂直落下鸡蛋,而且鸡蛋在无损的情况下弹高1米才算达到标准。
在产品研发上力求创新之外,丁志忠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安踏品牌的开拓和维护上。他说,技术可以复制,设备可以更新、可以购买,款式可以模仿,但是,品牌成功却需要长时间的维护和积淀。安踏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应该是品牌优势,而不是销量或者产品。为了提高安踏的品牌影响力,丁志忠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品牌美誉度的提升上。集中精力派出品牌管理人员到各分销商、经销商处提供指导,让经销商和分销商做好品牌,实现“订与出”的良性循环。
除了自建的22条鞋类生产线和2个服装生产基地,安踏还积极与裕元等巨型代工企业合作外包业务,通过分包生产的方式组织起灵活的大规模生产能力,依靠这种方式安踏得以实现“25天完成新货覆盖”的加单能力。
安踏上市之后,丁志忠反而回避那些缔造品牌时代的“做世界的安踏”之类的豪言壮语,转而精耕细作国内市场,倡导本土品牌。“2010年安踏的销售额目标是达到100亿,时间有限,还是将镜头对准我们的行动吧。”丁志忠打定主意在未来几年,帮助大多数中国人亲自体验“永不止步”的运动生活,也更能在与耐克、阿迪达斯的对抗中体现民营企业的标杆意义。
(作者:余胜海)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