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如何让中国人更幸福?
 

  最近,“幸福”和“尊严”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表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尊严”似乎容易理解,就是要让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就并不容易。

  虽然许多先贤圣哲都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最终是一个哲学或者宗教的命题,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去衡量。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总是相似的,虽然很难回答“幸福是什么”,但仍然可以圈定一些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即寻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这一点从经济学对于幸福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诞生之前,人类追求幸福和智慧,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类便混淆了幸福和财富的界限,开始疯狂追求物质和财富,并将其当做幸福的阶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这是一本被世人认为同《国富论》水火不容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认为所谓自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导致的财富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遗憾的是,亚当斯密的提醒被后辈们抛在脑后,更多地研究容易衡量的财富,但却远离了幸福。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里讲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其本质是数量的“多多益善”,也隐含着随着收入增加效用将增加的含义,这意味着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是经济学的终极追求。但即使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效用也最大化了,但并不意味着幸福最大化,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彻底撼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尽管他们的研究更接近生活现实。

  已逝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试图弥补经济学对于幸福研究的缺失。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从这个公式正好可以看出幸福在哪里。其实,这个公式也恰好将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融为一体,《国富论》指引人们研究效用最大化,《道德情操论》告诫人们要控制欲望,除了有自利的进取心还要有利他的同情心。

     从这个公式可以分析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收入最大化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第一,因为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欲望,导致到达一定的收入临界点后,随着欲望攀升,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第二,即使是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同,也导致幸福感下降;第三,如果是由于权力的干扰导致机会不平等,不仅将导致效用下降,也会导致欲望上升。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阶段或许要先解决后两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体会幸福的真谛。

  (作者:崔宇)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10-05-25)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