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刚刚启用的总部大楼举行简朴的仪式,庆祝欧佩克成立50周年。在经历了辉煌的岁月之后,当下的欧佩克诚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讥讽的那样,“如今,坐拥四分之三传统储备的欧佩克,就像时尚绅士俱乐部上了年纪的常客——富有,但基本上赶不上潮流。”
今时不如往日
在维也纳卡尔吕格环形马路上,矗立着一幢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最初,这幢大楼因租给了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而被人们称为“得克萨斯公司大楼”。可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另一个重量级承租人的到来,蓦地以“欧佩克大楼”的名字而著称于世。
一幢大楼的更名,也象征着全球大变动的里程碑式,石油输出国一下子取代了以往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地位,这让国际机构林立的东道主国奥地利也引以为骄傲。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召开会议,并于该年9月14日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欧佩克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维护其各自和共同的利益。这个组织尽管在初创的日子里做过极大的努力,但一直没有达到它的主要政治目标——由石油输出国维护其支配资源的“主权”,西方各国政府也并没有留意欧佩克的存在。可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随着中东石油危机的加剧,欧佩克逐渐进入辉煌时期,成为国际上的头号奇观。它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更是一个具有相当政治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角色。
全世界的眼睛齐刷刷地关注着欧佩克的会议,它的每一个戏剧动作、盛况和骚动,它的任何一名代表的随意言论,就足以让石油交易员手忙脚乱。欧佩克打一个喷嚏,全球石油市场都会产生剧烈波动。难怪欧佩克的一位前秘书长回顾当年时,把1974年到1978年说成是“欧佩克的黄金时代”。
黄金也有蒙尘的时候,到了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秋天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石油价格一涨再涨,作为调节石油产量以平抑石油价格的功能性组织,欧佩克愈来愈力不从心。如今,石油作为价值储藏的手段,其价格高低目前主要是受投资力量的驱动,欧佩克的石油部长们已经承认无力抑制油价上涨。
影响力缘何下降
欧佩克,这个由产油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对世界有实质性的影响,不过它的力量正在像石油一样慢慢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四方面因素。
第一,美国对石油价格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原油消费国,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对世界能源市场有重要影响。例如,自金融危机以来弱势美元持续贬值,成为导致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美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美国政府可能通过释放通胀变相的违约,通过美元贬值来“赖债”,通过加大贸易顺差来削弱债权国的债权收益。而这一切手段势必推高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而把欧佩克“晾”在一边。
第二,来自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压力。俄罗斯等非欧佩克成员国已经对欧佩克的前途构成一定的威胁,俄罗斯将原油的日产量一再提高,与欧佩克唱对台戏。俄罗斯把石油作为同欧洲国家和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打交道的重要筹码,近年来,俄罗斯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新增石油钻机500台,钻机开工率达100%,这表明俄罗斯更加重视维护其长期大量供应石油的石油大国地位。墨西哥等石油输出国也在不断刷新日产量,世界石油市场正在走向多元化,这些并非欧佩克所垄断得了的。
第三,石油技术对油价的冲击日渐增强。国际石油专家认为,如果石油公司相信油价将维持在每桶65美元以上,油砂与生物燃料等非传统资源将能发挥安全阀的作用。如果价格涨高了一点,气变油或煤变油等技术将变得可行。而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从每桶原油中所创造的产出,较上世纪70年代增长了一倍,卖油远不如炼油赚得多。
第四,欧佩克内部分化严重。据彭博社编纂的数据显示,除伊拉克以外的欧佩克成员国2010年2月份的石油总产量为每天2680万桶,较配额目标超出190万桶。这至少说明欧佩克内部关于石油产量没能达成共识,或虽有共识但执行不力。
仍可倚重石油的世纪
被美国《新闻周刊》称誉为“能用文字把历史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的著名作家丹尼尔·耶金在其皇皇巨著《石油风云》一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因为我们的世纪一直是这样一个世纪,我们文明的方方面面始终是由石油这个现代和使人着迷的‘炼金术’所改造的,我们的世纪确确实实仍然是石油的世纪。”
虽然世界已进入21世纪,与《石油风云》写作的时代背景有所区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国际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呼唤也日趋高涨,新能源相继粉墨登场,欧佩克呼风唤雨的时代似乎要终结。但石油还是新世纪的主要燃料,是传统工业的血液。鉴于欧佩克的原油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其原油生产政策仍对国际市场油价有相当的影响。估计非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只够再支持20年,而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储量则可以再支持80年。作为代表石油输出国集体意志的欧佩克,仍可倚重石油而大有作为,但欧佩克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欧佩克成员国与石油消费国双赢的意识。
在过去50年中,那些怀揣大量油钱的欧佩克成员国似乎对于油价高涨所引起的世界经济苦楚无动于衷。石油产量的提高并不由市场需求决定,而是由他们赚钱的兴趣来决定,然而石油消费国一旦联合起来,欧佩克也会遇到麻烦。人们记忆犹新,在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后的20年中,由于高油价,消费国被迫削减需求,它们有着进一步的对策,包括可替换能源及高能源税。欧佩克恼羞成怒,进行了报复,在1984年及1985年发动了价格战争。当其失败后,他们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开始关注全球石油长期的需求稳定。到了90年代,欧佩克终于做出让步,在确保石油消费国需求的同时,保护其成员国的利益。
有迹象表明,合作是阻止欧佩克攫取世界石油市场控制的唯一途径,石油消费国正把一个全球储备想象成一项保险单,一项能够与欧佩克达成力量均衡的措施。那么欧佩克应当主动向石油消费国伸出橄榄枝,在石油消费国之间打入一根“木楔子”,各个击破,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力促双赢。
(作者:蔡恩泽)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