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做“大”更应做“强”
 

  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出口规模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2009年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最终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这标志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0年至2008年,中国制成品出口的平均增速达到25%,是同期德国增长速度的两倍。2008年中国全部出口产品占全球出口市场8.9%,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到了2009年,尽管外需萎缩,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6%左右,但德国出口降幅更大,这也促成中国一举登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目前,中国无论是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都已建立起了庞大的出口力量,产品远销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95年开始,我国机电产品就取代纺织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占目前全部出口产品的50%,成为世界第二大机电产品出口国;服装出口仍占世界市场的33%,纺织品占26.1%;办公和通讯设备占世界市场的24.5%,在美国、日本和欧盟进口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了40.5%、42.2%和20.3%;钢铁出口也迅速增长,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从3.1%上升到12.1%,超过了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美国、韩国等世界传统出口强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积累和进步,中国正在一些非传统出口优势领域建立起自己的出口能力。比如在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以及汽车、药品等领域,中国的出口在快速增长。2000年至2008年中国出口平均增速高达30%,是占据世界份额第一的新加坡的3倍。尽管中国汽车产品的出口目前仅占世界市场的2.3%,但2000年至2008年的出口增速高达44%,前景十分光明。

  2009年中国总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占56%,加工贸易占48.8%,这就是说,所谓“中国制造”并非完全代表中国一国产品,而是世界众多国家共同创造的一个结晶,这是中国在出口结构上区别于英国、美国、德国等以往世界出口第一大国的一个显著特征。

  也正因如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之后,更应加快外贸结构的调整。2008年德国的人均出口额为3.5万美元,是中国的19倍。德国的机床、金属材料、汽车、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世界市场居领先地位,而中国在世界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仍是服装、纺织品、箱包等低附加值产品,在技术创新和工程机械实力上与德国还有很大差距。中国要在产业结构上再上一个台阶,面临新的问题和压力。

  首先,资源的支撑能力受到考验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主要来自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低廉。过去经济制度中对能源等重要的要素价格的管制,特别是对环境成本的漠视,导致经济发展代价过高。而对外部能源、资源的依赖又导致资源价格过度波动、供应链变得脆弱,与国际资源垄断势力的摩擦上升。

  其次,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制约因素

  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全球贸易环境议程成为各国角力的热点领域,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关系构成巨大的新挑战。从中长期看,碳排放约束会越来越强,价格将越来越高,传统工业生产和出口的扩张成本也将越来越高。目前,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提高高碳产品的竞争成本、市场准入标准,尽力抑制高碳产品和服务需求,我们的产品很可能由于能耗高、碳排放高或没有碳信息标识等原因受到歧视待遇。

  第三,贸易摩擦增加,要求中国对全球经济再平衡承担更大责任的呼声趋于强烈

  近一段时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1月-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2008年10月-2009年11月,仅美国就发起了14起反倾销调查、15起反补贴调查和一起保障措施,其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就有11起,反补贴调查13起,中国也是唯一一例保障措施的调查对象。对此,中国也制定了清单并试图实施反制措施,比如对取向电工钢、肉鸡、汽车展开双反调查等。近期,人民币汇率问题再度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议案。虽然美国政府推迟了出台汇率政策评估报告的时间,但对中国来说压力并未就此解除。

  第四,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够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出口,特别是制成品的出口,有一半以上是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国内企业靠从事来料加工、贴牌生产来扩大出口也很普遍。必须承认,正是这种依靠外资提供渠道、提供品牌甚至提供机器设备、关键原附料的模式保障了中国产品迅速地进入国际市场并融入国外文化,降低了本国品牌与外国品牌竞争的风险,因而也省去了国内企业前期开拓市场的时间与精力。但随着国际市场经验的不断积累及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企业正在着力打造本地出口品牌。这种转变对西方企业家来说是真正的挑战。前不久中国与美国达成谅解,取消对名牌产品出口补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品牌所造成的冲击力。过去西方消费者对贴有本地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也许并不刻意抵触,但今天他们对一个纯粹外来的品牌的接受程度仍然有待检验。

  如果说中国过去的成功是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推动改革开放,为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争取合作共赢的结果,那么今天站在新的制高点上,中国企业面临加快走向世界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大机遇。经济危机后中国政府出台的多部产业振兴规划都提出要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兼并重组海外知名企业嫁接国际知名品牌,是中国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吉利竞购沃尔沃100%股权一事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非同一般的雄心。中国经济只有与世界经济相结合才能产生非凡的力量。这是过去的经验,也是未来的指南。

  (作者:赵玉敏)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11-05-06)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