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相对于货物贸易,过去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大国竞争的焦点。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982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464亿美元,年均增长达17%,约为世界平均增速的2倍。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在近几年也得以迅猛发展,进一步改善了我国长期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格局。在我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后,积极迎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努力营造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对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贸易逆差结构探源
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金融体系构成威胁,但却使外贸出口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外贸企业实实在在体验了一回订单骤降的“寒冬”。随着国家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出台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从2009年3月份开始,外贸出口持续回暖。但是,从整体上看,各国经济复苏主要是靠政策刺激,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失业率屡创新高而且还在蔓延,加之各国产能普遍过剩,美国、德国、日本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8.3%、72%和65%,较过去78%的平均正常值相差较远。全球贸易仍处在一个低谷的调整期,我国也处于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已经出现了回升向好的趋势,部分高附加值行业服务出口出现较快增长,但总体发展仍处于下降态势。一方面,进出口总体规模缩减,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另一方面,服务贸易逆差增加,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达288亿美元。
1. 外需下降导致服务贸易出口下滑,短期内难以扭转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三大贸易伙伴,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0%,占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14.9%、13.1%和8.7%。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下滑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尤其是服务贸易出口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受冲击最大的有两类企业,一是从事加工制造低端环节的“车间型”企业;二是研发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制造型企业。国内传统服务行业整体上仍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拓展国际市场和应对外来竞争的能力较弱;而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经验的阶段。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除咨询出口外,其余服务贸易行业的出口增速普遍受阻。从行业来看,运输、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四个服务贸易行业出现逆差。但以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贸易行业受危机影响稍小,出口同比增长率在服务贸易整体出口同比增长率的两倍以上,且出口增幅回落较小。
2. 服务贸易进口持续增加,逆差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长期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这些部门成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主要增长点。而现代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仍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缓慢,规模十分有限,效果也不显著。比较典型的是通讯、金融、电影音像和政府服务这四个部门进出口份额均不足1%,这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形成巨大反差,反映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竞争上存在较大差距。
加入WTO后,中国跨境服务贸易规模保持持续增长,但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逆差态势,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和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比重较低。而高附加值服务进口增速高于服务贸易出口总体增速,逆差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居全球第五位,这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3. 服务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远低于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低,与第一贸易出口大国的地位不匹配。我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近年虽有所增长,但一直小于0.5,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的平均RCA水平。由于不具备比较优势,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缓慢,而国内发展滞后的服务业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服务商品的消费需求,只能大量依靠进口,致使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属于技术性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行业,是国际服务贸易中发展较快和较集中的行业。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竞争力较弱,部分服务行业在价格制定、产品设计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均经验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导致出口总量少,占世界市场份额小,而进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这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
此外,发展高附加值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高附加值服务行业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作后盾,由于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更新较为滞后,在知识含量和服务理念方面存在差距,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仍不足,影响了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后危机时代有效供给的机遇
有效供给就是在未来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生产出更多符合新能源、新动力的高科技绿色产品,以满足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内外需并重的战略方针下,服务贸易要实现有效供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立足国内,抓住机遇,大力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
贸易政策要全面配合产业政策向提高竞争力上转变,抓住以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技术战略产业发展机遇,加大科技创新对尖端战略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在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占有率。结构调整、服务贸易发展、加工贸易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及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都应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进行布局。
2. 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
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同时,注意培育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高层次服务行业,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及国内有效供给。
近年来,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为此,我国应健全贸易和环境关系的法律体系,积极推广出口产品绿色生产和清洁技术,政府应设立绿色技术创新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我国可持续生产和贸易的顺利实施。
3. 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扩大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国内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附加值,使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政府要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产业,在服务贸易领域,要加大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程度,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拓展吸收外资投资方式,引导外资合理有序流入服务贸易领域,改造传统行业,推动知识技术密集型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外资带来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通过示范作用和溢出效应,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加快融入服务行业的全球分工。
4.促进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打破行业垄断,加快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和对外开放程度,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服务业商品结构上,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新兴服务产业,结合不同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选择运输、旅游、建筑、信息以及软件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快速发展来实现我国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作者:于立新)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