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结构调整的“曲线突围”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我国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等方面均面临亟待调整的重大问题。调结构成为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调整之源

  当前,我国面临的结构问题非常复杂,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有些专家就我国的结构现状归纳出八个问题:即包括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三个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和外贸结构等。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1. 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失衡

  从需求结构看,主要问题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外贸依存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0%上升至近年的60%左右。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据统计,我国资本形成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2%上升到2009年的47.5%,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下降到48.6%,特别是同期居民消费率由52%下降至35.6%。消费不足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相关,因此我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及外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外部依赖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 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2.5%,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53%,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46.1%。2009年,尽管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3700美元,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3.4%,我国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0%以上,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消耗偏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尚待提高。我国铁矿石、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煤炭等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部分主要工业品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0%。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较大,这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年均GDP增速保持在9.9%左右,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我国应对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大调整、大变革,这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很可能进入低速增长期,我国外部需求减弱。目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之后,主要国家普遍面临财政危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同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这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较大影响。二是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将迫使主要发达国家因内外失衡而作出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消费的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美国等提出五年内外贸出口翻一番等再制造化目标,这必将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影响。三是世界新能源、低碳技术等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每次重大经济危机后都会催生新的重大技术进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把绿色、低碳技术塑造成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世界新技术发展趋势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疏漏,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如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加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资源消耗偏高,加大了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因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能够平衡、协调、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

  政策的顺势反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调整和国内深层次结构问题,应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等方面加强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着力推动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协调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之间的协调来拉动经济增长。

  (1)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应将各级财政超预算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社保基金,逐步解决各地社保空账运转问题;适当提高国有企业和资源垄断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用这部分收入充实社保基金或者其他用于民生的转移支付账户;采取“减税加薪”措施,适当减轻竞争性企业的税负,企业可以用留存资金给职工增加工资,扩大居民所得份额;应确立最低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此外,应不断探索和发挥投资增长对消费的带动作用。

  (2)促进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为主向民间投资为主转换。政府投资为应对金融危机、遏制经济急剧下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刺激投资不可长期使用,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表明,依靠政府刺激投资的代价很大,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财政紧缩和重建问题。因此,要认真落实好“新非公36条”,总结过去“非公36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财税、金融、土地等领域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大力推进民间投资发展,尽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为主向民间投资为主的转换。

  (3)坚持出口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双促进”。一方面,继续坚持稳定出口增长的政策力度,尤其是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推进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等出口环境的长期建设;另一方面,稳定外需不是单纯扩大出口规模,而是建立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基础上的稳定,以此拓展外需,特别要加大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结构调整力度。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期实现节能减排规划目标面临很大难度。应将“两高一资”产业明确定性为内需型产业,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将逐步加以限制,坚决控制住这些行业产能过快扩张的势头。

  2.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供给结构来看,面对后金融危机技术创新高峰期这一有利时机,我国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应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1)要在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2)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既包括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依次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转变,也包括同一产业内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3)把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节能环保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和技术已具有一定基础,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方兴未艾,显示出蓬勃生机。通过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现实和长远需要。(4)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加强和改善供给、扩大就业、拓宽服务消费、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要素结构来看,未来我国人口红利达到峰值后将开始逐步下降,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逐步减少,现有能源难以有效支撑传统发展模式,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等推动经济增长。(1)应加快出台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推进科技进步、管理水平和体制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进一步增强技术进步、体制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大力发展能效、新能源等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3)继续稳步推进能源、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利率等要素的价格市场化改革,理顺价格关系,运用价格杠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作者:牛犁)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11-05-06)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