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探路城市化的政策“魔方”
 

  近30年来,中国通过“低价工业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了巨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工业产品的全球无疆界规模扩张。目前,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一半,而继续对第二产业规模进行扩张面临诸多挑战,因为以全球为基础的工业化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在中国已经基本告一段落,探寻新的资源配置机制、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结构变革,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题。其中,保持我国城市化的顺利推进,自然就成了核心问题。

  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这也推动了工业化的深化。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提升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产业的效率,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来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城市化是中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由诺瑟姆1975年总结为城市化发展曲线(即S型曲线),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此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10%以后,城市化水平才略微加快;第二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城市化进程出现加速阶段,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化水平达到70%才会逐渐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此时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城市人口保持平稳。

  我国2008年的城市化率为45.68%,正处于加速阶段。我们用城市化的Logistic函数以1800年为基期,对1978年—2007年分析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模型,其城市化增长速度为0.04357,远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0.01729。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预计在2011年—2016年之间)结束加速城市化过程,这一期间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09%,城市化率则在47.93%—53.37%之间,此后中国的城市化增长逐步放缓,但增长速度仍很高。按照Logistic增长模型预测,到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2.28%,2020年城市化率为57.67%,2030年城市化率则达到67.81%。要完成2030年67.81%的城市化水平,按照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5.68%计算,今后每年要提高城市化水平近1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有近14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来。如果目前的城市化势头保持不变,中国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8%左右是有可能的,但鉴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很大的比例,且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等因素的影响,68%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城市化水平将维持在68%左右一个较长的时期。由此可见,在未来近20年的时间内,城市化还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然而,现实挑战也随之而来,依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城市化的成本较高(各类要素价格快速上涨),这会损害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也直接导致城市化本身的停顿和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化能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是城市产业有足够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又来自合理的收益率水平的保持,城市化能够继续的条件是要素集聚产生的规模收益,它能抵消城市扩张产生的各类成本的提高。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成本提高较快,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适当采取一些措施。

  “城市化”破题之举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步转向效率更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要素的配置更趋优化,从而使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可以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集中的有规模的市场,并且会由于企业和人口的集中而在技术、知识、信息传递、人力资本贡献等方面形成溢出效应,因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外部成本也会上升,包括由于人口密集导致的居住、交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生存环境恶化等,为此需要付出巨额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及环境治理成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转页  第1页  共2页

(现代商业银行 2010-12-07)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