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低碳”运动所引发的经济话题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它长期绑定的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方向,这个方向与克服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一国的能源安全有关,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二是建立在纯粹的“碳科学”理论上的方向,包括科技产业中的“碳捕捉与碳储存”,但更重要的是以虚拟碳汇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方向。放眼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中国后来居上,有引导世界产业的趋势;而从一些热衷从事此活动的西方“碳基金”操作的运营项目(如新能源发电场)来看,或许与“碳金融”相关的碳汇获取也是其目的。
“碳金融”的演变运动
京都会议之后,一个叫曼恩(Michael Mann)的古气候学博士通过研究1400年—1980年的600年间北半球的气温,画出了一条平均温度变化的曲线,这条曲线的左边非常平坦,但右边却突然飙升,很像曲棍球杆,故名“曲棍球杆曲线”。它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关注,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强力佐证,“碳运动”随之更加风生水起。
“碳金融”作为“碳运动”、“碳政治”的衍生物,历史并不长。《京都议定书》中通过的发达国家联合减排的履约机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创造碳汇的清洁发展机制,是其确立法律基础的依据。但它的雏形设想早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刚刚确立的里约会议上就提出过,无论是国际各类组织倡导主打“碳道德”牌的“碳运动”,还是英国等国倡导主打“碳科学”牌的“碳政治”,走到最后还是要回到利益基本面上,国家要有支柱产业。于是,“碳运动—碳道德—碳金融”之间,“碳政治—碳科学—碳金融”之间都变成相连三角:“碳运动”希望“碳道德”,“碳道德”支持“碳金融”,“碳金融”反哺“碳运动”。三位一体,最后落脚点还是“碳金融”。而“碳金融”的演变和“碳科学”及“碳政治”几乎精确匹配。从20世纪90年代正式发端至今,主要经过了“试行者—碳基金—华尔街”三个阶段,可称之为“碳金融”三级跳。
这一波波演变,正是西方经济体逐渐虚化后的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和生动写照。而“碳金融”的进展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第一个是相对利益的比较权衡,第二个是环境的成熟度,这两者也是互相影响的。
实战“碳金融”
最早涉足“碳金融”潜在业务的是一家非常知名的公司:安然,它的参与也是“碳金融”的一级跳——试行者。安然本来是传统能源领域的公司(天然气管道输送,后来涉足发电等业务),它的加入与其利益计划有关,因为安然是传统公司金融化的先驱,它发现将自己所处的业务金融化可以将其变成做市商,在交易所可以有更多的获利空间,而早进入早控制,可以事先占领市场成为未来“碳”商品市场的老大。成为“曲棍球杆曲线”前时代碳运动的最大企业支持者,是安然公司自身发展的选择,但最终不幸以失败告终。
在《京都议定书》的国际法律效力生效前,“碳金融”并不为资本市场所重视,除安然外,早期的“碳金融”少有私人实体问津,只有世界银行和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组织的“碳基金”进行少量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汇收购,“碳基金”的出现促成了“碳金融”的二级跳。随着“曲棍球曲线”拐杖下的“碳科学—碳政治”渐入佳境,利益考量的天平开始变化。2004年,俄罗斯和英国建立协议的消息一传开,《京都议定书》曙光在前,各类“气候变化”的老牌组织欢声雷动,私人碳金融按捺不住。
除了“碳基金”之外,另一个在这个时候开始行动的就是桑德尔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而后又成立子公司欧洲气候交易所。桑德尔的思路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交易平台,让“碳金融”告别零敲碎打的柜台交易(OTC)状态。“碳基金”和“气候交易所”都是在“碳科学”——“碳政治”的“曲线中”的爬升阶段启动的,但他们都不具备巨大的分量。真正有影响力的金融实体——华尔街公司则是在“曲线中”的晚期进入,并日益成为“曲线后”时代的主角。
原本华尔街没有太关注气候变化,至多将其作为“企业社会形象”之类的公关活动,例如汇丰银行提出的银行运作“碳中和”概念,其原因主要是《京都议定书》在国际上并未生效,同时美国房地产带动的次贷等业务蒸蒸日上。事情到2006年开始起变化,一方面,欧洲带头的碳交易已经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开始“试运转”;另一方面,次贷的影响渐渐被市场淡忘。恰逢其时,英国政府通过财政部让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史腾爵士撰写《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引起了华尔街的重视。2007年2月和9月,在与史腾爵士进行“长长的午餐”交流后,雷曼兄弟首席经济学家卢爱林发表《气候变化的生意》和《气候变化的生意II》两篇报告,创华尔街投资银行撰写气候变化议题之先河与纪录,这也开启了“碳金融”的第三级跳。同年,雷曼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CEO富尔德在年报里大谈这两份报告,转向显然已成大势。卢爱林的报告正是建立在“曲棍球杆曲线”的基础上,这份报告对多数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很快雷曼关门,而“碳金融”交易由于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引发的欧洲经济萎缩而行情向下。不过,这不妨碍雷曼有它精神上的继承者——德意志银行变成气候变化的先锋,它在德银资产管理旗下成立了“德意志银行气候变化顾问公司”,专注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意。2008年,在“碳金融”事业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打击、初现颓势之时,德银资产管理全球业务部门负责人帕克上阵,而后德意志银行又设户外碳钟及网络碳钟,代表华尔街全力向哥本哈根冲刺。
目前来看,“碳金融”参与的集团在继续裂变增加,但欧美低迷的宏观格局并不太支持它在中短期的快速发展。与“碳金融”相比,“碳运动”似乎与直接利益不相干,其实作用却极为深远。“碳运动”将影响科研、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形成正向反馈,对于“碳金融”的烘托、合法性的社会认可是必须的。追捧“碳金融”的人要再觅宿主,舆论等社会运动是先行根基,而要认清这些就必须看透“碳运动”的本质。
|